正文 第17章 海洋與人類的關係(5)(3 / 3)

怎樣警惕長江口上發生赤潮?

1998年和1999年,長江都出現了曆史上罕見的洪水。而洪水過後,海洋環境學家競提出要警惕長江口地區海域出現赤潮。為什麼要作這樣的警惕呢?原來,長江長時間的特大洪水勢必會攜帶高氮、磷的陸地汙泥濁水彙聚長江口,使該區域的富營養化問題加劇。而且,長江口地區海域本身的營養鹽已經過剩。我國專家曾對該海域營養鹽狀況進行過監測,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該海域氯的含量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6倍。另外,洪水過後的高溫天氣也為赤潮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渤海發生赤潮的是怎麼回事呢?

1998年渤海發生的赤潮是繼1998年3至4月粵港赤潮之後,海洋再次向人們敲響的海洋環境警鍾。麵積約7.8萬平方千米的渤海是我國受汙染最為嚴重的海域,其根本原因在於陸地汙染物的轉移和渤海的開發利用還基本處於無序、無度狀態,每年排入渤海的汙水達28億噸,汙染物占全國海洋接納汙染物的一半。如此大量的汙染物質在此聚集,再有相應的日照和水溫條件,怎麼能避免赤潮發生呢?專家們呼籲,渤海的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建議將其治理納入國家計劃,從法規建設、管理體製、投入基金等幾個方麵采取對策。

1998年,在渤海海域發生了麵積最大的一次赤潮,麵積達到3000平方千米。9月18日和19日,中國海監飛機在渤海錦州灣東部海域上空執行巡航監視任務時,發現大麵積海水水色異常,顏色為褐紅色或棕紅色,呈條帶、片狀分布。海洋執法監察部門組織力量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和分析。根據現場調查、海監飛機的跟蹤監視以及衛星遙感圖像分析,國家海洋局確認這次水色異常現象就是赤潮。這次赤潮發展很快,從9月18日發現到9月底,麵積從2000平方千米發展到3000平方千米,快速向渤海中部發展。赤潮距海岸最近距離僅有8海裏。對赤潮海區水樣樣品進行的分析測試結果表明,造成赤潮的主要生物是叉狀角藻,已經占整個浮遊植物群落的99.95%,另一種赤潮生物是倒卵形鰭藻。叉狀角藻耗氧量大,容易引起海洋生物死亡。倒卵形鰭藻雖然數量較少卻可以通過在貝類體內的蓄積產生毒性,對人體構成威脅。

赤潮的發生可以預測嗎?

對於赤潮的研究,人們已經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時至今日,引起赤潮的原因尚未完全弄清楚。赤潮發生的機理,以及赤潮與各種海洋環境要素的關係,仍然是科學家們正在深入研究的課題。比如說,現在普遍認為,赤潮與海洋汙染有密切關係。但是,人們在遠離海岸的大洋深處也發現過赤潮,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除了海區富營養化能引起赤潮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再如,人們還發現,暴雨過後,海水表層鹽度迅速降低,也能刺激赤潮生物的大量急劇繁殖,這又是為什麼?正因為人們無法完全弄清楚赤潮生成的內在機理和發生規律,所以至今也無法準確預報哪些海區內有發生赤潮災害的可能性。

現在,赤潮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種新的災害,它正日益嚴重地惡化著海洋環境,破壞著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平衡、危害沿海的旅遊業和水產養殖業。而且還有人因誤食被有毒赤潮生物汙染的海產品中毒,甚至死亡。那麼,當赤潮發生後,有沒有辦法迅速消除它的影響呢?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在赤潮產生後迅速地消除赤潮,而隻能在“防”字上下工夫。要防止赤潮的產生,就必須大力加強海洋環境的管理,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控製汙染物特別是化學汙染物的排海量,避免或減少赤潮的產生,否則由赤潮造成的損失和危害還會更大。

為什麼北極的冰與南極的冰融化造成的危害不一樣呢?

北極和南極都屬極地寒冷帶。北極是海洋,而南極則是大陸。雖然北極與南極都是冰雪覆蓋,但北冰洋的冰層與南極的冰層有著很大的區別。南極的冰層是堆積在高聳的陸地上。南極的冰層融化或者裂開進入海洋,將會使全世界的海平麵上升許多英尺。但北冰洋則不然,它的冰層融化,不會產生如此結果,這是因為水麵上的冰所排開的水體積幾乎與它融化後的水體積相等。舉例來說,當一塊漂浮在杯中的冰融化時,水平麵並不升高。

所以說,假如南極的冰雪融化,將對世界上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而北極由於原先就處於水的海洋上,它的冰再融化也不會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