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神奇的海洋探秘(6)(1 / 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海洋合作調查在中央對外方針指引下,已經全方位開展了多邊、雙邊的合作,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新局麵。在國際海洋調查研究活動中,先後參加了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劃、世界海洋環流試驗和全球海洋通量研究計劃等。在雙邊合作調查研究方麵,開展了中美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合作調查研究、中美熱帶西太平洋海氣耦合響應試驗、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中法長江口合作調查、中美南海海洋地質聯合調查、中德南海地球科學聯合研究、中韓黃海水循環動力學合作研究、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等。實踐證明,通過國際合作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是實現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術與國際接軌,也是趕上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的主要途徑。

“中美熱帶西太平洋合作”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於1985年~1990年期間與美國合作進行了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的調查研究。那麼,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項目與美國合作呢?原來,熱帶西太平洋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暖池的所在地,也是侵襲我國的台風及影響中國東部海域熱動力和漁業狀況的黑潮發生地。為了研究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的國際及年際變化,從而推動我國對氣候變化及異常氣象問題的研究,提高和改善海洋環境和氣候預報能力,中美兩國於1984年7月19日在北京簽訂了“中美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合作方案”,隨後展開了合作研究。

中美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合作調查開始於1985年,共進行了6年。6年中,中美兩國共有1098人次(中方7個單位1001人次,美方7個單位97人次)的海洋學、氣象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對6條斷麵的110個站位進行了38個航次的海上科學考察,航程近10萬海裏,曆時497天。完成溫、鹽、深、溶解氧自動測量作業848次,作業深度創造了5682米的記錄,生物和化學測量649站次,多普勒剖麵測流57872海裏,布放、回收多要素觀測、邊自動記錄邊向陸地接收站發送數據資料的大洋錨碇浮標9個,投放漂流浮標和測溫鏈浮標106個,投放拋棄式溫深儀1256個,並使用維沙探高儀、係留汽艇、海氣界麵度儀、太陽輻射測量儀進行了海麵氣象、海氣邊界層、痕量氣體以及太陽輻射、大氣化學等項目的觀測和取樣。在卡奔利亞灣還觀測到一個台風由生成到消失的完整過程的珍貴資料,首次獲得西太平洋1986年~1987年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過程中的現場觀測資料,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熱帶西太平洋的赤道潛流於厄爾尼諾盛期發生反方向(即向西)流動。這一係列成果引起世界海洋學家、特別是南美海洋學家的密切關注和好評。

“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是怎樣的呢?

黑潮可不是黑顏色的潮水,而是太平洋西緣一支高溫高鹽的海流,它以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窄和流程長而著稱。黑潮的存在與變化,對中國沿海和日本南部及東部海域的海洋環境、沿海氣候、漁業資源等均有較大影響。雖然中國和日本兩國很早就對黑潮進行了研究,但由於黑潮是一個整體,這股水流橫跨中日兩國,以前中日兩國各自的調查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為適應開發利用海洋的新形勢,中國國家海洋局和日本科學技術廳經過多次磋商和談判,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和日本國科學技術廳關於黑潮合作調查研究項目實施協議》。這個協議為期7年,從1986年正式開始執行。合作調查分三個階段進行:1986年~1987年進行普查;1988年~1990年進行專題調查;1991年轉入深入調查。中日黑潮調查的海區為黃海南部、東海琉球群島東側、日本以南、以東海域。調查內容有:海況的變化機製,如水循環、鋒麵混合、水團、黑潮及對馬、台灣、黃海三支暖流的變異等;海洋環境和初、次級生物生產力及浮遊生物的分布與季節變化;黑潮的淨化機製、營養鹽的分布、變化及物質沉降;黑潮流域的海氣相互作用;探討了調查海域的熱量、動能以及觀測係統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