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神奇的海洋探秘(7)(2 / 2)

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是怎麼回事呢?

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和開發試驗是一項基礎性的海洋科學調查研究工作,也是一項應用性很強的開發試驗係統工程。海島調查的任務是獲取海島自然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特征等基礎資料;查清鄉級以上海島的社會經濟條件;提交調查報告等基本成果和提出海島綜合開發、保護的設想;還要研究海島管理法規,然後經有關部門同意後報國務院、人大常委會批準後頒布實施。

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的範圍是指在大潮高潮時露出海麵、麵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對有特殊意義的海島不受此麵積條件限製。也就是說,這次調查區域包括整個海島區,調查的主要對象是麵積等於和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除有特殊意義的以外,麵積小於500平方米的海島暫緩調查。凡列入本次調查的海島,其陸域的調查範圍需覆蓋全島,但省級本島陸域調查範圍可酌情而定,周圍海域調查範圍從高潮線至20米或30米等深線(海圖水深),根據海島的坡度特征和特殊工作需要,調查範圍可適當擴大或縮小,一般在9米~18米內。在實際操作中,港、澳地區和台灣省所屬海島均暫未實地調查,海南島本島也未實地調查。

這次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的基本內容同樣十分豐富,它幾乎包括了與海島資源開發利用有關和研究能力所能承受的各個方麵,如:氣候、氣象基本要素、災害性天氣;海洋水文:潮汐、海浪、海流、輸沙量、水溫、鹽度、水色、透明度;海洋化學:溶解氧、pH值、活性矽酸鹽、活性磷酸鹽、活性硝酸鹽、亞硝酸鹽、總堿度;地質: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產;地貌:地貌、第四紀地質、底質;土壤:鹽分、機械組分、有機質、全氯、全磷、全鉀、酸堿度、微量元素、代換性能;植被:植物群落、植被類型;林業:森林、植被、森林土地類型、樹種;生物:葉綠素、初級生產力、浮遊、底棲、遊泳、潮間帶生物、微生物;環境質量:人群健康、汙染源、土壤汙染、地麵水汙染、潮間帶汙染、淺海汙染;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類型;社會經濟:人口、農業、產業結構、城鎮布局、基礎設施、文教衛生、勞動力等;測量:海島量算等。由此可見,這次調查價值之重要也屬中國曆史之最。

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工作曆時6年,共完成了海上和陸上觀測斷麵共3543條。觀測站45677個,航程約37.1萬海裏,調查麵積約20萬平方千米。共獲得各類原始數據1841萬個,各種標本88萬件,編寫了各種調查報告、專業專題報告共計約5200萬字,資料彙編2500餘冊,檔案10000餘卷,建立了數據庫和檔案庫;還通過開發試驗建立了6個國家級開發試驗區和一批省(區、市)級開發試驗區;調查資料和成果已在實際工作中廣泛應用,提出的開發設想和建議也部分被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采納;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3億元以上,間接經濟效益約54億元,並取得影響深遠的社會效益。

我國的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於1980年始,1986年結束。1987年完成全部內業並通過省級和國家級驗收,達到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程》的基本要求。

此項調查進行了6年,共調查了沿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動用100多條船隻,在除台灣省外的長達18000千米、麵積35萬平方千米的海岸帶(包括陸域,海域和社會經濟調查範圍)上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的範圍為:以海岸線為基線,一般向陸延伸100千米,向海延伸至10米~15米等深線。深水陸岸區向海適當延伸,調查海域寬度不少於12千米,並以潮間帶和潮下帶為重點調查區域。社會經濟調查是以沿海縣行政區域為界。調查內容包括氣象、水文、海水化學、地質、地貌、底質、土壤、植被、林業、生物、環境質量、土地利用和測繪製圖與社會經濟等13個專業的數十個項目。在調查中,采用了遙感、遠紅外、電子計算機、數字模擬等嶄新的調查技術和資料處理手段,從而提高了獲取資料的同步性和可比性,保證了調查的係統化、規範化和科研成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