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就對海洋科學事業給予高度的重視。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製定的“國家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就把中國海洋的綜合調查及其開發方案列為1956年~1967年國家重點科學技術項目中,並明確規定:中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應密切結合生產實踐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為這些部門服務,其發展途徑,應從海洋綜合調查開始。並將中國海洋調查及海洋圖集的編繪列為中國海洋科學的第一個中心課題。根據這一規定,1958年~1960年底,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海洋組的全麵規劃和直接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中國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和有關大學以及沿海省市等60多個單位600多人共同協作,先後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區開展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劃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通稱“全國海洋普查”。這就是當時我國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綜合調查。我國是個海洋大國,僅依12海裏為限,我國的法定領海麵積就有300萬平方千米,將近陸地麵積的13。可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們中國人自己對它的水上、水中、水底的情況都知道甚少,怎麼能談得上開發利用呢?這就是為什麼國家領導重視全國海洋普查的原因所在。我國第一次“全國海洋普查”是在國家科委海洋組的領導下進行的(1958年4月),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中國近海進行係統全麵的綜合調查,編繪海洋學(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質地貌)圖集、圖誌;編寫調查報告、學術論文;製定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建立海洋水文氣象預報、漁情預報;為加強國防和海上交通建設等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料。全國海洋普查的範圍很廣,包括我國大部分近海區域。在北緯28度以北的渤海、黃海、東海海區布設了47條調查斷麵、333個大麵積巡航調查(通稱大麵調查)觀測站和270個連續觀測站;在南海海區(含北部灣中越第一次合作調查區域)內布設了36條斷麵、237個大麵積觀測站和57個連續觀測站。另外在浙江、福建沿海的兩個海區內布設了8條調查斷麵和54個大麵積觀測站,進行了8個月的探索性大麵積調查。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製,東海海區的台灣省附近海域和南海海區大片海域未能進行調查。
全國海岸帶調查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具有18000千米長的海岸線,有大麵積的海岸帶。那麼,這麼大麵積的海岸帶的資源存量如何,發展潛力如何,怎麼樣開發、利用和保護呢?這一切都必須從基礎調查開始,為此,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我國大規模、有計劃的海岸帶調查有兩次。第一次是1960年開始的,但由於當時國家經濟遭到了嚴重困難,後又經曆了10年動亂,海岸帶調查工作未能按計劃完成。第二次是1980年開始的,1980年開始的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是中國首次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海岸地區多學科綜合性調查。它的目的在於係統掌握海岸帶和海塗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基本資料,初步查清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研究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優勢、潛力和製約因素,以便找出開發途徑,提出開發利用的設想,並為海岸帶的發展規劃、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環境保護、國土整治和海岸帶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繼海洋普查、海岸帶調查以後,為徹底了解和掌握我國海島的資源狀況,為合理開發利用打好堅實的基礎,於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開始實施,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海島資源綜合調查與開發試驗,1988年12月,調查工作全麵展開。1991年10月,經國家科委批準,這一項目還被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1994年,調查的內、外業工作基本結束,1995年完成全部成果整編,1996年5月在北京召開總結表彰大會並舉辦成果展覽會。
采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全國海洋普查?
全國海洋普查采取的是大麵積觀測和定點周日連續觀測方法。大麵積觀測是為了解調查海區海洋水文氣象、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及海洋地質等要素的分布特征、變化規律及其相互問的關係和影響。觀測的具體項目包括:海洋水文氣象方麵的水深、水溫、鹽度、水色、透明度、海發光、海浪、氣溫、濕度、氣壓、風、雲、能見度等;海洋化學方麵的溶解氧、磷酸鹽一磷、矽酸鹽一矽和酸堿度pH;海洋生物方麵的浮遊生物分層和垂層取樣、底棲生物采樣和采池取樣;海洋地質方麵的表層取樣、管狀取樣、懸浮體取樣和連續測深。在上述各項目中,海洋水文氣象、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方麵的浮遊生物垂直取樣,每月調查一次,全部測站每次觀測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保證調查資料具有良好的“準同步伐”。底質方麵的表層取樣和柱狀樣,每個測站隻進行一次。周日連續觀測,是在標定觀測站上,每次觀測25小時。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海洋水文氣象(特別是潮流)、海洋化學和浮遊生物等要素晝夜變化的規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