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我們在談到地球形狀的時候,常說地球是圓的。可是,地球真的是一個標準的圓球嗎?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於地球形狀的認識是多種多樣的。在中國,很早就有了“天圓地方”的說法。在北歐神話中,圓形的大陸是被四隻生活在海洋之中的巨大神龜背負的。而古希臘的科學家亞裏士多德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了“地球是圓的”的結論。1519年~1522年,麥哲倫和他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曆史第一次環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亞裏士多德的結論。
從太空上看地球是什麼樣呢?這隻有宇航員才能看到。1956年,前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成為了第一位在太空用肉眼看到地球“真麵目”的人。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真是美麗極了,他把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形象地形容為“一個美麗的藍色球體”。
地球的形狀會變化嗎?
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努力下,我們現在終於知道,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球體。根據科學的計算,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球體,它在赤道上的半徑是6378.140千米,在兩極方向的半徑是6356.755千米,形象一點說,它是一個巨大的梨形。雖然應該說它是很巨大,但在茫茫宇宙中,它還隻不過是滄海一粟,與其他更巨大的星球相比,地球隻能算是個“小字輩”。
更有趣的是,由於太陽、月球及其他幾大行星的引力影響,還有地球在不停自轉的緣故,地球的形狀每年都在發生著極其微小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用一般的儀器是無法測出來的,但幾萬年、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這些變化的累積會使地球變成什麼樣子呢?這已經成為現在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
怎樣把地圖畫出來呢?
地圖和海圖是我們人類認識地球、認識海洋的知識結晶,也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必備工具。可是,怎樣把一個圓的地球表麵畫在地圖上呢?
原來,繪圖師們像剝橘子皮那樣,在地球表麵從北極開始,沿著西經30度線,也就是從大西洋的中間“剝開”直到南極,再把這隻虛構中的球想像成可以適當伸縮的“橡皮球”。當我們展開這隻“橡皮地球”的表麵時,包括了南極洲、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四周區域,都在向外延伸,隻有印度洋和太平洋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別看這樣的地圖有些變形,但它包容了全世界的所有地方和海洋的整個麵目,對我們全麵地認識海洋和陸地的情況,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有著很大的幫助。
為什麼世界政區圖有時候是變化的?
同學們見過的世界地圖也許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算是世界政區圖了:一幅寬寬的橢圓形地圖,上麵布滿了橫豎交叉的經緯線,陸地上的各個國家用不同的顏色區別開來;最大的太平洋和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居於中部顯要的位置上;兩邊是窄長的大西洋,下麵一長條白色的區域是南極洲,上麵全是藍色的邊緣,不用說就是北冰洋了。不過,有一個情況應該說清楚,這隻是我們亞洲國家常見的世界地圖。如果到了歐美國家,人家的地圖可要把自己國家放在地圖的中間位置了,角度一變,海洋的麵目也隨之有所變化。如果是在南美洲或者大洋洲,它們的世界地圖幹脆南北顛倒,上麵是白雪皚皚的南極洲,下麵才是北冰洋。
和上麵講到的世界政區圖不同,世界地形圖通常是由兩個正圓的圖形構成,這兩個圓形圖案分別表示東半球和西半球。圖上的陸地用深淺不同的紅、黃、綠色表示高山、丘陵和平原的高度;海洋就用深淺不同的藍顏色,甚至白色也用來表示大陸架、淺海和深海。地球的南北兩極,在世界政區圖上被“拉”得長長的,麵目全非;而在世界地形圖上被東西兩個半球分了家。不過,我們要是沿著赤道把地球切開,分成“南”、“北”兩個半球,那圖上的中心部分不就是南北兩極的完整形象了嗎?當然,這樣一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又都被分割成南北兩個部分了。
世界上誰發明了最早的地球儀?
地球儀是我們認識整個地球的最佳工具,把地球縮成一個小小的地球儀,可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地球儀是誰發明的嗎?1492年,德國的航海地理學家別海姆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球儀。現在,這個老古董仍保存在德國的紐倫堡博物館裏。不過,那上麵的印度洋卻是朝東西方向擴展的海洋。而印度洋的真實麵目,則是於300年後的1789年,在英國的著名船長庫克進行了三次環繞世界的航海之後,才真正地弄清楚了。盡管這個最早的地球儀有很多錯誤,但我們仍然應該感謝別海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地球儀是怎樣做出來的?
同學們已經發現了:無論是世界政區圖、地形圖,還是“大陸星”,在反映大陸和海洋時,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偏差。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地球的真實情況呢?當然,任何問題都會有解決它的辦法。科學家們發現,真實又完整地表現大陸和海洋的麵貌,惟一的辦法就是用立體的地球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