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海洋地理大觀(1)(2 / 3)

地球儀是一個由底座、傾斜著的半圓形支架和圓圓的球體構成的。底座上的弧形支架兩端,各向內伸出一隻頂針,頂住了球體上相對的兩點,球體就可以在這兩點連成的軸心旋轉了。在這個球體上畫出的陸地和海洋的輪廓就和實際形狀完全一致了。頂針頂住的兩點,在上麵的是北極點,下麵的是南極點。地球儀不僅能夠準確、全麵地表現大陸和海洋的真實形象,而且還能生動地演示地球自身旋轉和圍繞太陽運行,以及月亮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種種現象,是我們認識整個地球和海洋的好夥伴。

怎樣更好的理解經緯線?

大家在觀察地圖時,會看到一些貫通全圖上下左右、橫豎交叉的細線,它們像網一樣地罩住了地球的表麵。這些細線就叫做經緯線,是從紡紗織布的工藝中借用來的名詞。

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張經緯“網”的特點吧:那些像西瓜上的花紋一樣的縱線條,叫做經線。每一條經線都是從地球的北極伸向地球的南極。兩條相對的經線可以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圈,稱為“經圈”,也叫“子午圈”。經圈的特點是每個經圈的半徑都相等,每兩條經線並列卻不平行,直到南北極相彙交叉。那些橫向排列的細線叫緯線,緯線和經線相比卻另有一番特色:它們都是平行排列。而且長短不同。以最低緯度(0度)的赤道的半徑為最大,足有6378千米;以最高緯度的南北極(90度)為最小,隻有一個點。

早期的地圖上並沒有經緯線,表示地形、地貌隻能按實際情況模仿示意。然而,由於沒有確定相互位置的基準,這種模仿繪圖與實地相差很大,有時連大體的方位都把握不住。比如,在茫茫大海上的航船隨時要知道自己的準確位置,來掌握航向,如果用這樣的地圖,是不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位置的。

可是,地圖上有了縱橫交錯的經緯線這個網絡,使用起來實在是太方便了。我們可以根據經度和緯度的大小數據,很快地在地圖上找到任何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比如,先找到東經116度28分的那條經線,然後再找到北緯39度57分的那條緯線,在這兩條線的交叉點上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同樣,我們也可以在地圖上查到你居住的地方的經緯度數值,再把它和北京的經緯度數值加以計算,很快就會知道你和首都北京有多遠的距離了。

看來,我們認識地球、認識大海都離不開地圖這個忠實的夥伴,同樣也離不開經緯度線這個有力的工具。

經緯線劃分的依據是什麼呢?

現在,同學們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既然經緯線是人為繪製的,那經緯線劃分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這可是有點來曆的。1884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把經過英國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作為第一條經線,稱為“本初子午線”,也叫做“零度經線”。人們還把通過南北兩極和地心的那條無形的直線,叫做“地軸”。地球正是繞著這根地軸,日夜不停地向東旋轉著。360根經線把地球表麵均勻地分成了360個相等的“橘子瓣”,每個“瓣”的寬度正好是經度1度。在本初子午線以東的叫“東經”,以西的叫“西經”。東西經又各自分為0度線~180度線,由本初子午線和180度經線合成的經圈,把地球分成了東、西兩個半球。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劃分,當然就是以零度緯線的赤道為界了。從赤道到極點每相差一個緯度,緯線之間的距離就相隔約110千米,而90個緯度線之間的距離加起來共有9984千米。

地球上有哪些大洲和大洋?

從太空中看我們居住的星球,就像一個蔚藍色的水球。地球上的陸地麵積不僅比海洋麵積要小得多,而且分布也顯得較為分散。地球上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大洋,但陸地卻沒有形成統一的世界大陸。

為了方便起見,人們通常把海洋分為4個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它們把陸地分為幾大部分,並分別以“大陸”和“洲”命名。稱為大陸的共有6塊,按麵積大小依次是: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上述6塊大陸又分為7個洲,按麵積大小依次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我們中國的位置就在歐亞大陸的亞洲東部。

四大洋的分界分別在哪裏呢?

人們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4個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雖然這4個大洋連成了一片,它們的界限卻很分明。

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是在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西經67度16分)到南設得蘭群島之間的最短距離上,也有人把這一界限劃在70度經線上。但準確地講,這條經線離合恩角尚有100多海裏。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是:馬來半島至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澳大利亞大陸至塔斯馬尼亞島一線的最短距離,其南端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沿147度經線至南極大陸。太平洋與北冰洋的分界線在白令海峽最窄處。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為: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沿20度經線至南極大陸。大西洋與北冰洋的分界為:挪威西海岸(北緯61度)、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南森角(北緯68度15分,西經29度30分)之間的最短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