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古老的大洋?
太平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島嶼最多的大洋,而且它還是最古老的海洋。5億年前的亞洲和歐洲,大部分的區域全為“泛古洋”所浸沒,這就是太平洋的前身。在距今2億~1.6億年間,大西洋的擴張導致美洲大陸向西漂移,印度洋的擴張導致澳大利亞向北推進,正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擴張的結果,造成古老廣闊的太平洋逐漸收縮。大片古洋底已經俯衝消亡於亞洲和美洲之下。“泛古洋”的發展經曆了好幾個時期,最終的“泛古洋”距今約3億年,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古太平洋”。算起來,太平洋現已步入晚年,經過了約3億個生日!
誰是最年輕的大洋?
在四大洋中,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洋。那麼,最年輕的大洋是誰呢?它就是地球上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在20世紀初期到中期,隨著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興起,科學家們對大洋形成演化年代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距今1.6億~1.4億年間,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之間出現洋中脊,印度洋的雛形開始形成。在距今1.0億~0.8億年間,印度、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分離。在約6000萬年前,澳大利亞才與南極大陸分離。印度洋的現代輪廓直到100萬年前才形成,它是上述板塊分離和漂移運動的最終結果。
如果從大洋演化初期開始計算大洋的年齡,太平洋的年齡有9億多歲,大西洋約有2億歲,印度洋卻隻有1.6億~1.4億歲。由此可見,印度洋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板塊構造學說是怎樣的?
20世紀60年代。可以說是地球科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年代。1967年,有幾位才華橫溢的地質學家在英國劍橋大學聚會,威爾遜、赫斯、摩根、馬修斯、瓦因和勒皮雄,這些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對“海底擴張說”做出不同貢獻的科學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正是在這種自由的探討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地球觀,這就是“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最外層的剛性岩石圈猶如在傳送帶上一樣,被不斷推移著。但這岩石圈並非鐵板一塊,而是被各種斷裂或構造活動帶分割成許多的塊體,這就是“板塊”。這些板塊被馱在地幔層頂部的軟流層之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地漂移。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每個板塊的厚度約為100千米。實際上,大陸是坐落在板塊上的,當板塊運動時,同時也載著大陸向前漂移,大陸隻不過像乘客一樣,乘坐在板塊之上行進的。
最先提出“板塊構造”觀點的應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年輕教授賈森·摩根教授,但遺憾的是,他隻是在1967年的一個學術會上做了口頭論述,其論文是在一年之後才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發表。在此之前,英國《自然》雜誌也發表過英國劍橋大學麥肯齊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帕克合著的類似論文。致使這一理論的發現,誰先誰後還在爭論中,更多的人認為法國地球物理學家格紮維埃·勒皮雄是首次係統提出“全球板塊運動模式”的學者,他係統深化了摩根的觀點,並在1968年3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發表了《全球板塊運動模式》的論文,第一次比較全麵係統的論述了“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全球大陸的發源地是北冰洋嗎?
眾所周知,北冰洋與南極大陸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幾年前,有位中國地質學者提出了全球大陸的發源地在北冰洋,也就是說陸地是從大洋中溢出並蔓延到地球的其他位置的。
持這種“古怪”假說的人認為,地球表麵原來就沒有海洋和陸地,後來在一定條件下,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從現在的北冰洋這個“窗口”中源源不斷湧出來,按一定方式沿原始地表自北向南滾滾而去,並逐漸固結為最初的大陸地殼。據推測,當時的大陸可能是連成一體的,而且麵積沒有現在這麼大;陸地麵積越小,它就更靠近北極地區,沿北極周圍呈星星狀分布。當你打開世界地圖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地表所有陸塊除南極洲外,全都簇擁在北冰洋外側,呈放射狀向南展布,而且越靠近北極,越明顯地顯出倒三角形的形狀,分布在大洋水體上。這不正是地球內部物質由北極而出向南流動的痕跡嗎?惟一例外的南極洲則是已經到達終點的陸塊。
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會用科學和智慧來驗證出北冰洋是全球大陸的發源地這個假說。
太平洋和大西洋在“鬥爭”嗎?
大地測量專家利用最新技術測出,大西洋洋底自6500萬年以來,一直以平均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兩側分離開來,也就是說,大西洋仍在逐年變寬。大西洋的另一邊是太平洋,一個變寬了,另一個當然就非變窄不可。可是,大西洋真能把太平洋擠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