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居住的各個大陸還在漂移。當然,海陸變遷的演變過程是異常緩慢的,人們無法直接感覺到。這樣,橫跨海域的長時間大地測量也就應運而生了,而且精度越來越高。愈來愈多的測量數據表明,地球各大陸朝著各個方向漂移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的。美國航天局在衛星上安裝激光射線和精巧的原子鍾觀測發現:目前,大西洋東西兩岸的漂離速度是每年1.5厘米,夏威夷島與美洲大陸之間則以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澳大利亞與北美大陸的距離每年擴大1厘米。
從數萬米高空俯視地球時,一片片色彩斑斕的陸地就像漂浮在藍色海麵上的瑰麗航船,正悄悄地發生著細微而深刻的變動。這變動是不知不覺的,但卻是確定無疑的。
袋鼠是怎樣從南美到達澳大利亞的?
一說起澳大利亞,人們立刻就會想到已成為澳大利亞標誌的袋鼠。以前,大多數人一直認為澳大利亞是袋鼠的故鄉。原因是1770年6月,英國探險家庫克率“努力”號來到澳大利亞大堡礁近岸,發現了袋鼠。但是,其實澳大利亞並不是袋鼠的故鄉!
若幹年前,科學家在南美的聖克魯斯的地層中找到了有袋動物的化石,它不但同澳大利亞的袋鼠很相似,而且也比澳大利亞發掘到的袋鼠化石更古老。有一種與袋鼠有“親戚”關係的有袋動物——負鼠,迄今它們仍然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熱帶地區。那麼,袋鼠又是怎樣來到澳大利亞的呢?海洋學家認為,合乎邏輯的推理應當是,在幾十萬年前,澳大利亞同南美洲之間有一個陸橋相連,袋鼠正是通過這個陸橋從南美到達澳大利亞的。
海底是怎樣擴張和移動的呢?
海底為什麼會不斷地擴張和移動呢?原來,在地殼的下麵是厚達2900千米的地幔,由於地幔溫度很高,壓力很大,使地幔物質處於熔融狀態,就像沸騰的鋼水一樣不斷翻滾、對流。
當岩漿上湧對流到岩石圈的底部時,地幔流受到了阻礙,於是就分成兩股分別朝兩側流動。它的力氣可真不小,能把岩石圈撕開,地下的岩漿就趁此機會衝出海底噴射出來,低溫海水使它冷卻凝結,鋪在老的洋底上,變成新的洋殼。當然,地幔湧升絕不會如此停止,在繼之而來的地幔湧升力的驅動下,新洋殼又被撕裂,裂縫中又湧出新的岩漿來,冷凝固結,再為湧升流所推動,把原來的海底擠向兩側。漸漸地在這兒隆起了一座高高的海嶺,橫貫大洋的中央。分開的海底就像馱在傳送帶上似的,慢慢地向兩側推移開去,這就是海底擴張。
大洋底還在繼續擴張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各大洋的海底都有高高聳立的水下山脈,由於它們大多位於大洋的中部,人們稱之為“洋中脊”。令人驚訝的是,順著全球性洋中脊的脊頂,還有一道切割頗深的海底裂穀,約有65000千米長,被地質學家稱為“全球性裂穀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地理、地質學家經過對洋中脊的分析研究後,認為大洋底還在繼續擴張。
據估算,大洋底的平均擴張速度大約每年為3厘米。在這種地殼的運動中,大洋地殼一邊生長,一邊消失,不斷更新,今天的海嶺數萬年後可能成為海盆或海溝,今天的海溝數萬年後也可能成為海嶺或海盆。這真是太奇妙了!
大洋底的年齡為什麼年輕?
在20世紀50年代,海洋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已有30多億年生命史的海洋,其海底地殼的年齡卻很少超過1.6億年。那麼,古老的洋底哪裏去了?在其後的十多年間,人們通過各種測量和測試手段,最終撥開了籠罩在這個問題上的雲霧。原來,被浩瀚的海水覆蓋的海底是不斷地擴張和移動著的。
通過科學考察,人們已經知道大洋底部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布滿了海溝和“山峰”。如果我們把地球比作一頭怪獸的話,那麼這些“山峰”和海溝就是它的兩個血盆大口。大洋中脊吐出地球內的物質,營造新的海底,而海溝吞沒著舊的洋底,讓它重新回到地底下去。海洋的底就是這樣被替換更新著,大約每2億年一次。如果把整個海洋比作一隻大臉盆,海水是臉盆中的水,海底擴張就像是給臉盆換了個新盆底的過程。盆底換新了,而海洋卻還是老樣子。
怎樣形成了太平洋的?
太平洋在世界上4個大洋中充當“霸主”的地位,它浩淼無際,神秘廣闊。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思考著太平洋是怎樣形成的?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天體地質學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的鄰居——月球、火星、金星、水星上都廣泛發育著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還相當大。這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過同樣的撞擊。1955年,法國人摩契爾提出了新的太平洋成因假說。他宣稱:太平洋是一次重大災難事件的產物。他判斷在2.45億年前,有一顆直徑約200千米的隕星猛烈地撞擊在太平洋地區,在那裏撞擊出了一個直徑4000千米、深3千米~4千米的大坑,海水湧進了這個大坑,從而形成了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