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日期變更線是怎麼回事?
有這麼一個小笑話,說的是19世紀的某一天,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座小城裏,一位郵政官在9月1日早上七點鍾,給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芝加哥郵局發了一份電報。但他隨後收到的回電中卻有這樣的話,“8月31日9時28分收到來電……”。9月發報,8月收到,你說怪不怪。然而,那時這樣的怪事天天都會出現。
其實,說怪並不怪,當時人們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間分界線來確定“昨天”和“今天”究竟在哪裏“分手”。原來,地球每天都要從西向東不停地繞著地軸自轉。清晨、中午、傍晚、深夜在地球表麵依次“移動”著、變換著,順序地在世界各地出現。問題也就由此產生:新的一天從哪兒開始?因為不管哪個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都可以說自己的家鄉是一天開始的地方,但是誰也不能說服別人承認這一點。混亂和麻煩就這樣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再找不出大家公認的辦法,就會出現更大的亂子。
終於,到了1884年世界各地的代表們聚集一堂,召開國際經度大會。大家要確定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以便全世界的人們掌握一個共同的時間標準,同時要劃定一條“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我們知道“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線,也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首先應該是一條經線,但究竟哪條經線充當國際日期變更線最合理、最恰當呢?
為了找到一條對人類日常活動影響最小的地方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人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集中到了遼闊的太平洋上,尤其是太平洋的中部180度經線上。這條經線除了在北半球穿越俄羅斯偏遠的楚科奇半島,在南半球經過一些人煙稀少的群島之外,再沒有人類居住的陸地和島嶼了,在這兒變換日期實在是最合適不過了。這條線上的子夜,就是當地時間的零點,隻不過在“線”東是頭一天的零點,而“線”西則是當天的零點罷了。按照規定.凡是越過這條“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輪船和飛機等交通工具向西行駛穿“線”時,都要翻過一頁日曆。向東穿“線”就要翻回一頁日曆,以便和當地的日期相符。
“地理大發現”是怎麼回事?
很久以前,由於航海經驗不足,造船技術水平太低,不能到遠洋去航行,無法親眼見到大範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的,人類對陸地的大小、對海洋的範圍、以至對整個地球的形態的認識都很模糊、很零散。沒有人能回答“陸地大還是海洋大?”、“地平線和海平麵到底有沒有盡頭?”、“我們腳下的大地到底是不是圓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500年前的1486年,一位叫迪亞士的葡萄牙人奉國王約翰的命令,從歐、非大陸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出發,沿著非洲大陸的海岸一直向南航行,最終到達了大陸的最南端——好望角。這次航行的完成,意味著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開始了飛躍的變化,揭開了人類曆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地理大發現的序幕。此後,意大利人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海探險。所有這些航海探險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了新的飛躍。
惟一地跨兩洲的城市是哪裏?
地跨兩個大洲的城市,極為罕見,全世界僅有一處,這就是土耳其共和國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在土耳其共和國西北部,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端,麵積226平方千米,人口近300萬。它的一半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上,另一半卻在歐洲的巴爾幹,中間是聯係黑海和馬爾馬拉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把該城“一分為二”。城西的歐洲部分稱伊斯坦布爾,城東的亞洲部分叫於斯屈達爾,城市東西一水相隔,兩邊卻同為一城,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惟一門戶。黑海的船隻隻有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它南端的達達尼爾海峽,才能進入地中海並通向印度洋和大西洋。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峽,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伊斯坦布爾)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裏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布爾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0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有著“地下油海”美稱的地方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