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海洋地理大觀(5)(3 / 3)

白令海峽是美國和俄羅斯的分界線嗎?

美國和俄羅斯是世界上兩個“巨無霸”,盡管它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經常你爭我奪、勾心鬥角,但是它們在海域上的分界卻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美國和俄羅斯的海上分界線在北太平洋的白令海峽。海峽中央的米德群島被兩國的分界線一分為二,東部屬美國,西部屬俄羅斯。亞洲和北美洲,以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也通過海峽中央。海峽最窄處約寬45海裏,最大水深70米,最小水深42米,泥沙底。10月至第二年6月為結冰期,水麵艦艇通航期一般隻在7月中旬至10月初。

“麥哲倫海峽”是怎樣的?

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與火地島等島嶼之間,彎曲狹窄的海上水道。長約590千米,最窄處3.2千米,是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西南部有許多小島。東端峽口起自大西洋沿岸阿根廷的維爾赫內斯角與聖埃斯皮裏圖角,西至智利境內的德索拉西翁島皮勒角進入太平洋。兩岸多港灣,著名港口蓬塔阿雷納斯位於智利南極區屬的不倫克半島,為智利羊肉的集運港。因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政府支持下,於1520年10月21日至11月28日首先通過此海峽進入太平洋,故名“麥哲倫海峽”。

從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航行的話.都要繞道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合恩角才行。然而,這一帶海岸全是峭壁怪石,嶙峋懸崖。從南美大陸上衝下來的急流,在太平洋上“造”出了許多幾百米高的衝積堆。洋麵上還漂浮著來自南極的巨大冰山。還有,終年的大霧、暴雨和冰雹,黑暗混沌,使合恩角成了“航船的墳墓”,僅僅幾百年的時間,那裏就沉沒了上千艘船隻,2萬多人葬身魚腹。

到了1520年,意氣風發的麥哲倫率領船隊來到南美的阿根廷南岸時,從當地土著的印第安人那裏了解到繞過合恩角是何等危險。因此,麥哲倫決心尋找一條新航道。他毅然拒絕了許多人的建議,不再繞行合恩角,率領船隊沿著海岸南行。到了南緯52度的地方,他們發現了一個寬闊的海峽口。麥哲倫便命令船隊駛入峽口,但不久航路就變得複雜起來。水路彎彎曲曲,時窄時寬。礁石島嶼遍布海峽,峽岸兩壁陡峻,接連不斷的峽灣岬角,都給航行造成了困難。

盡管困難重重,但麥哲倫意誌堅定。經過38天的艱苦航行,船隊終於走出了海峽的西口,來到了浩瀚的太平洋海域,溝通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捷徑終於被發現了。因此,麥哲倫的名字也理所當然地和這個海峽連在了一起。穿行麥哲倫海峽比繞道合恩角有巨大的優勢:不僅安全得多,而且可以將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上千千米。雖然麥哲倫海峽的曆史功績,從1920年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後便告結束了,但曆史將牢記麥哲倫海峽對人類的貢獻。

巴拿馬運河開鑿的重要性?

巴拿馬運河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國際通航水道,使從歐洲到太平洋的海上航程大為縮短。它位於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從連接北美與南美大陸的巴拿馬地峽最窄處通過。它全長81千米,寬91米~304米,水深12.4米。從運河中線向兩側延伸16.09千米的地帶。為巴拿馬運河區,總麵積為1400多平方千米。運河略呈“S”形,南北走向。每年通過運河的船舶有15000多艘,年收益3億多美元。運河開鑿於1881年,曆盡周折,最後於1914年完工,1902年正式通航,耗資18億法郎。長期以來,運河和運河區受美國控製。美國把運河區變成了“國中之國”,運河區實行美國法律。美國在運河區駐軍一萬多,並建有各種軍事基地和設施。為了收複運河,巴拿馬人民進行了長期鬥爭,迫使美國於1977年與巴拿馬簽訂了新的條約,規定1999年底前,巴拿馬政府逐步收回運河區的全部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