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架是怎麼回事呢?
假如同學們來到海邊,站在沙灘上,你就會發現,這裏地勢平緩,水淺沙軟。到了退潮時分,你會看到潮水退去留下的依然是和原來的海灘同樣平展展的沙灘。潮汐使海水每天進退,像是大海每天必需拜訪大陸一樣。在這大陸和海洋“握手”的地方,就是大陸的邊緣,人們把它稱作大陸架。
不過,我們能夠親眼見到的大陸架隻是整個大陸架中最淺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陸架都被海水淹沒了。如果說深海大洋像澡盆,那麼,大陸架就像盆邊的上沿。地質學家們把這種緩緩地伸入到海洋中,我們看不到的地形叫做大陸架。這種地形在被海水淹沒之後,還會繼續延伸很長的距離,平均坡度為每千米下降1.5米~2米。大約到水深200米的地方,那裏的海底突然變得十分陡峭,就好像下了一個台階一樣。到了這裏,大陸架就變成了大陸坡。打開世界地圖就會看到在大陸周圍的海水有一道淺色的邊鑲在了陸海交界之處。它時寬時窄,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沒有,有些地方卻能寬達1500千米,這都是大陸架的區域。
大陸架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隻是因為海平麵的高度有變化,使得原來大陸邊緣的部分被海水淹沒,形成了大陸架。
據科學家研究,最近200萬年以來,全球氣候發生過周期性的變冷和變暖。當整個地球都在轉冷時,大陸的高山區和高緯度地區到處堆滿了厚厚的冰層,如同現在的南極一樣,那時的海平麵比現在要低100多米呢。當整個地球的氣候轉暖時,陸地上的冰川大量融化,給海洋補充了大量的水,海平麵也就隨之上升。由此可見,在冰川時期,大陸架的很大一部分曾經是露出海麵的陸地,以後因為海平麵的上升才沉溺海底的。
“製造”大陸架,除了升降的海平麵外,還有其他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地殼的沉降。另一個是河流裏的泥沙把起伏不平的海底逐漸填平淤高,成為地形平坦、沉積層單一的大陸架。再一個幫忙“造”陸架的是海浪。它主要是在岩石型的海岸邊“啃”石頭,它不斷地拍打著立在水中的岩石,一點點地打碎,使岸邊形成一個水下的石頭平原,科學家們把這個過程叫做“海浪侵蝕”作用。
怎樣才能夠看到海底的世界呢?
在萬頃碧波的覆蓋之下,海洋底部是什麼樣子呢?海底被巨厚的海水所覆蓋,肉眼是難以觀察到的,那用什麼辦法才能看到海底的情況呢?你或許會說可以利用水下照相、水下電視攝像或水下探照燈,但這些隻能使人們看到幾米至幾十米範圍內的東西。那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探測到較大範圍的海底情況呢?用被稱為“水下千裏眼”的側掃聲納的聲波探測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人們利用側掃聲納發出的與航行方向相垂直的扇形聲束,當聲束到達海底遇到障礙物時,就會有強的反射,而它們的背麵由於聲束照射不到,就會產生聲影。當航行船繼續前進,聲束一道道地掃過,同時記錄下反射和散射信號。根據這些信號,科技人員就可以看到海底的情況了。
海岸的泥沙石子從哪裏來?
整個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是由淺海陸架包圍著,它們就像平坦的水下平原,在它的最上麵蓋著一層厚厚的泥沙石子。這些泥沙石子,有的是江河入海時帶來的,像我國的黃河入海時帶來的大量泥沙使附近的海水都充滿了黃沙,以至有了“黃海”的稱呼;另外一些是被風吹起從陸地上的沙漠飛到海中沉積而成的;還有些地方雖然海邊盡是岩石,沒有沙灘,但千百年的海浪衝擊著海岸,把堅硬的岩石破壞成碎石,再被波濤潮流帶到海中。這些河水、風和海浪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靠近海岸處的力量比較大,可以搬運比較大的石子、砂粒;離岸越遠,力量越小,隻能帶動細小的泥沙了。所以,淺海中的泥沙,在岸邊是粗粒的,在距岸邊越遠顆粒就越細。
怎麼測量海底的地形呢?
海底地形測量是測量海底地形起伏形態的工作,不過由於存在著厚厚的海水的緣故,人們想獲取海底地貌形態信息,就要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了:首先是水麵船隻測量,測量船沿預定測量路線進行一係列的測量作業,它可以為編製海底地形圖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資料。然後是潛艇或潛水器測量,就是使用測量儀器靠近海底,探測海底詳細的局部資料,一般的潛水器都備有攝像機,可以用水下立體攝影測量方法進行海底地形測量;此外還可以由潛水員或水下機器人攜帶水下經緯儀、水下攝影機等在海底進行地形測量。現在,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空中遙感測量,也可以適用於水深淺於20米的沿岸海區的海底地形測量。雖然這些方法聽起來很簡單,其實每一項都涉及好幾方麵的技術和知識。
海底的“水下河穀”是怎麼回事?
在許多淺海中,都有蜿蜒曲折的水下河穀,有意思的是它們常常可以和陸地上的河穀對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