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磺胺類藥的誕生(1 / 1)

1933年的一天,是一位38歲的德國人緊張、難過的日子,他守在一個女孩身邊,手持醫用注射器,雙眉緊鎖,提心吊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1932年的一天,德國生物學家多馬克(1895—1964)在實驗室裏偶然發現了一瓶橘紅色物質,他便好奇地問同事:“這是什麼?”同事告訴他,這是法奉實驗室合成的一種染料,叫“2,4—二氨基偶氮苯”。

20世紀初,人們就發現這類染料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在此啟發下,多馬克聯想到一些化學家設想在這種染料中加入磺胺基,可改進它對毛料的染色堅牢度,以及提高它對細菌細胞的結合能力的情況。於是多馬克和他人一起,合成了“4—磺酰氨基—2,4,—二氨基偶氮苯”,即百浪多息。為了證實百浪多息的殺菌力,他分別將它滴入裝有葡萄球菌,大腸杆菌、鏈球菌等的試管中試驗,但卻沒有觀察到其中任何細菌被殺死。

百浪多息真的沒有任何醫療價值嗎?多馬克望著它呆呆地冥思苦想。突然,他偶然想起“606"’的發明者歐立希的一句話:“染料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基礎。”他決定用動物做試驗。

多馬克拿起針筒,給兩隻被鏈球菌感染的、已經奄奄一息的小白鼠注射了百浪多息。第二天一看,兩隻小白鼠都活蹦亂跳了:百浪多息對老鼠鏈球菌感染有療效。又在狗身上進行了試驗,也成功了。那對人有沒有效果呢?人命關天,他不敢貿然用人體做試驗。

1933年的一天,多馬克心愛的小女兒愛莉莎玩耍時,手不小心被針刺了一下,鮮血直流。第二天,手就腫得很厲害了。多馬克便把她送到醫院,經檢查,是鏈球菌感染,懷疑是“敗血症”。醫生用了各種方法和藥物,都不見好轉,反而病情日趨惡化,發高燒,昏迷不醒……死亡一天天地逼來。

多馬克又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女兒傷口的滲出液,發現有許多鏈球菌,此時,他又想起他的百浪多息,何不用它試一試?於是,大劑量的百浪多息通過針筒慢慢注入昏迷的女兒體內。幾個小時後,奇跡出現了:女兒清醒了,熱退了,人有精神了,能吃東西了……幾天以後恢複了健康:多馬克此時如釋重負,高興、激動、淚流滿麵。

這一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一直傳到美國。

這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因細菌感染發高燒臥床不起,醫生判斷為血液中毒症,並建議注射新藥百浪多息。羅斯福夫婦聽從了醫生的意見,果然小羅斯福轉危為安,不久便出院了。這一消息立即不脛而走。從此百浪多息名聲大振,譽滿全球。

百浪多息成了靈藥之後,引起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隻有分子中的“氨苯磺胺”部分才是有效成分。由此,一個生產和應用磺胺類藥的時代開始了。

1947年,多馬克才領了遲到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原來,因為他發現了百浪多息的抗菌效應,1939年就為他評了獎,但是由於希特勒的阻撓和蓋世太保的威脅,他當時被迫拒絕受獎。

鮑爾·海斯德是一個毒蛇研究者。他看到成千上萬的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人注射一定量的蛇毒,能不能產生免疫力的問題。

海斯德也把自己的身體作為試驗對象,先注射微量蛇毒,並逐漸加大劑量和毒性。盡管他每注射一次,都要冒生命危險和極端痛苦的折磨,但卻“我心依舊”,總共注射了28種蛇毒:他的身體終於產生了抗毒性,先後被極毒的眼鏡王蛇、印度蘭蛇和澳洲虎蛇等咬過130次,但是卻安然無恙。

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蘭蛇咬過而活著的人。由於他的血液具有抗毒能力,所以每當有人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時,他就趕去用自己的血把人救活。他還根據自己血液中抗毒物質的分析,試製成功了抗毒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