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法國巴黎,轟動世界的萬國博覽會在這裏隆重舉辦。
在鋼架的玻璃大廳裏,各種展品琳琅滿目。休息室裏,人們一邊品嚐世界各地的名酒,一邊議論博覽會中使人驚歎的“黏土中的白銀”——鋁,鋁,成了博覽會中的“大明星”。
無獨有偶,在19世紀中葉法國拿破侖三世舉行的一次宮廷宴會上,擺滿了各種閃閃發光的金銀及其他材料製成的金屬餐具,但他本人卻隻拿了一隻鋁碗,他還曾專門下旨將軍旗上的金星改為鋁星。並非巧合,俄國沙皇為了表彰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功績,授予他的最高科學獎獎杯也不是金杯.而是一隻鋁杯。
那當時的人為什麼會“厚鋁薄金”呢?這是由於當時鋁比同質量的黃金還貴——在法國,鋁價達到2000法郎/千克。總之,昂貴的鋁成了富有、光榮的代名詞,所以拿破侖三世、沙皇才用它來“擺闊”。
為什麼當時鋁比黃金更昂貴呢?這得從製鋁的方法談起。
原來,純鋁首先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在1825年用鉀汞齊還原氧化鋁首先製得的。1827年,德國化學家維勒采用鉀與無水氯化鋁共同加熱也製得少量純鋁,並弄清了它的物理性質,因此這一年也被認為是鋁的發現年份。很顯然,這種由實驗室製得的鋁很少,“物以稀為貴”嘛,當然也就身價百倍了。
1854年,法國化學家德維爾研究出一種可較大量製得鋁的方法,即用鈉與氯化鋁反應的化學還原法。
化學家德維爾製出了純淨的鋁之後,有人勸告他,讓他聲明自己是鋁的真正發現人。因為在他之前,維勒製出的鋁不但量少,而且還很不純淨。
但是,德維爾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當他得到了足夠的鋁時,就鑄了一隻紀念章,上麵隻刻了維勒的名字和1827年的字樣,送給了維勒,並且得意地對勸告他的人說道:“我很榮幸,能在維勒開辟的大道上多走了幾步。”
有大量廉價易得的原料氧化鋁,卻找不出成本低的冶煉方法,其難點在於氧化鋁的熔點太高——達到2072攝氏度。這無疑是科學家們的心病。
醫好這一心病的是美國化學家霍爾和法國化學家埃羅。1886年,他們各自獨立找到了一種含鋁的複鹽——冰晶石作為電解寸的助熔劑,使氧化鋁在較低溫度下就能溶解於熔化的冰晶石中進行電解。這樣,鋁就由“貴族”變為“平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