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底下說“何以故?”這為什麼呢?“是諸眾生無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實在講,以這個標準以這個條件,太難太難。怎麼可能找到這樣的人?以現在來說,學佛的人很多,但是以這個標準來找呢?恐怕很難找到一個了。為什麼?我們過去生中的那個善根福德還不夠深厚,還沒達到這個標準。但是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我們能夠卻想象到,像這個《無量壽經》上講的阿闍王子那一批人,大概他那個標準是有的。那個標準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想這個標準,我們在座每一個人都差不多,過去生中都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今天聽到念佛法門還不想往生,隻動了一個歡喜心,聽了很歡喜,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的念頭沒起。你就知道這個往生多難!那是多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對於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擺在眼前我們才清楚,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善根沒成熟,就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培養!不能舍棄眾生,要培養他,使他的善根漸漸趨於成熟。善導大師講,西方世界九品往生是什麼原因呢?真正的原因都是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遇到的緣要是殊勝的話,經典是真的,批注是正確的,我們讀了聽了,真的聽清楚了,聽明白了,我們的信心馬上就上去了。如果說遇到淨土三經了,經沒有問題,批注注得不甚詳細,或者注得太深了,看不懂,或者注得太淺了,看了沒興趣,我們往生這個意願就薄弱了,這是遇緣不好!

由此可知,這個緣分對於我們成敗,的確關係非常重大。那麼《金剛經》的條件必須要破四相,要破四見,這樣的人實在講太難得了,太稀有了。中國的禪宗,五祖以後都是用《金剛經》來印證的,因為禪宗在中國傳播得很廣,影響力很深。因此,《金剛經》也就被大眾普遍地所尊敬。可是法傳了一千多年了,免不了有一些弊病叢生,所以晚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得利益就不多了。正如同江味農居士所說的,對於這部經的經義,能夠很正確地很圓融地理解的人不多,不能夠圓解怎能夠圓行?所以要達到修行的成就當然就難了。過去倓虛老法師說過,他一生當中接觸到宗門的大德,就是參禪的禪宗這些大德,修行得禪定的,他見過也聽說過;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他一生當中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這就是難!禪宗不見性不能出三界,就是此地講的,四相沒破不能出三界,那麼得禪定就很難得了。這一入定,像虛雲老和尚盤腿一入定,常常一個月半個月不出定的,這個在我們一般人看起來了不起了,但真正修行人看到了卻覺得沒有什麼,他那個功夫隻不過是升初禪、二禪,生四禪天而已!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換一句話說,沒成就!

天上壽命長,天福享盡了還要墮落!實實在在說,六道裏麵這些眾生,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這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了,頭出頭沒這就說明了,其他法門裏麵用功不如念佛。你說他有那麼深禪定的功夫,他要回過頭來念佛求生淨土,那決定得生!品位不會低!這個就永遠超越三界脫離輪回。他不能夠歸淨土,那問題就嚴重。倓虛法師是念佛往生的,你要問他為什麼念佛往生?因為他看到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臨走的時候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一生看到了二十多個;他聽說的那就太多了,那不計其數了。我們現在還沒走,還在這個世界,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呢?唯一可以做的報佛恩的,報眾生恩的,就是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大家,我們隻做這一樁事情。除這一樁事情之外,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做了,這個就對了。天天勸別人,也就是天天勸自己。勸別人放下,也勸自己放下,真的要放下,不放下就是障礙,不放下就是苦惱!放下真是自在!真的幸福真的自在。佛講的話沒錯,我們真的是得受用。知道一切法是無常的,一切法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如果在這上執著留戀,這就是迷惑顛倒,真的是錯了。不但這世間一切法要放下,連佛法也不能執著。

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比喻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法遇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佛法也錯了!可是諸位要曉得,佛隻是叫我們對一切法不執著而已,並不是叫我們舍離一切法,不要這一切法了。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教給我們不執著而已,這個是佛講經正確的意思。有時候我們對這個法要放下,事上也要放下,為什麼呢?那個事對我有影響,對我有妨礙,我應當要放下;如果到了不影響了,不妨礙了,那就無所謂了。這是功夫問題!我們功夫不到家,環境會影響我,我對這環境就需要考慮了。從前修行人遠離城市,甚至於連鄉村都遠離,到這個山林裏麵去建個小茅篷、建個小道場,距離村莊都很遠,這是因為,環境能夠影響道心。中國這些古時候的道場,年代久了,時間久了,不斷發展擴建了,建到最後都變成很大的道場了,可是最初都是小茅篷!幾個人在那搭個茅篷修行!那真有成就!現在都變成觀光旅遊的重點了,一天到晚遊客川流不息。我到大陸上去看了一下,不少這些老法師、住持和尚、招待告訴我,每一天的遊客平均五千人以上,如果碰到假期節日,大概都兩萬多人。他們歡迎我回去,我看了我不敢去!那應酬不得了,接應不暇!所以現在那些地方已經不適合修行。從前沒有汽車,要到深山大廟裏麵去拜拜佛,要走路走好幾天!去的人就少了。因為現在交通太方便了,車都可以開到廟上,廟在山上的有纜車上去,不要走路了,人愈來愈多了。這是環境,在初學要重視修學環境的選擇,這個很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