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重複遍數多了,這個地方是真的嗎?第一次較量,這個福德世尊是說,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第二次較量,那就無量恒沙世界七寶布施,愈比較愈殊勝。佛在這個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虛語者,不誑語者,這明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我們看起來很難相信。仔細去體會一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物質的布施,財施!財布施隻能救人的生命,讓你吃得飽,穿得暖,日子過得很自在;你這個得的慧是一生!這一生縱然很享受了,物質享受不缺乏了,可是來生還要搞生死輪回,所以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能叫你開悟,能叫你覺悟,能幫助你超越輪回超越三界,那這個福德,財是怎麼能比呢?這個裏麵特別要重視的是“受持”兩個字。所以,有很多人看到《金剛經》這個句子,就發生了誤會,認為什麼呢?認為我每天《金剛經》念幾遍,哦!我的福報超過天王了!這個錯了,要懂得“受持”這兩個字是這一句經文裏頭的關鍵。“受”指對於經意真的明白了,完全接受依教奉行。這個經上叫你無住生心,我真的放下了,無住就是放下,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心真的無所住。生心,生什麼心呢?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之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為眾生,連這個身體。身體我還讓他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呢?為眾生服務的,我要保養這個身體,把身體養好。養好為什麼呢?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工作的,為自己就不要這身體了,要它幹什麼?要這個身體是為大家工作的,是利益大眾的,這叫生心。不是為自己!沒有自己!然後你才能幫助別人,為他人說,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能夠自己依教奉行認真修學,又能把這個佛法傳授給別人,那這個人福報大了,我們要在這個裏麵體會這個意思,經典實實在在稀有。布施重要,能生福,能生功德。我們講修功德,可是你修的這功德要能保得住才行,如果隨修隨丟掉了,那就等於白修了。

功德要怎樣保全呢?大家要曉得什麼叫功德,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功德是定慧,也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是功德。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慧!持戒能得定,那個戒也算是功德。戒是什麼?是手段,幫助你達到定慧的手段,它也是功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不能開慧,那個持戒就是福德,不是功德,那個果報是人天福報。這你要辨別清楚,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忍辱多重要,忍辱能夠保住功德而不失掉,若不能忍,那個定馬上就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這六度裏麵,在這一部經上,世尊隻提出這兩樣:布施、忍辱,其他的雖然沒有說,但也都包括在這兩項之中。特別把忍辱提出來,是因為我們凡夫功德不能成就,換句話,忍不過!多少人修行半途而廢,最後失敗了,你去追究它的原因,都是忍不過,都是犯了這個病,所以忍的力量就是能夠成就,小忍則小成就,大忍則大成就,要能忍!

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舉的例子,他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的,而是真的做給我們看。他舉的這個例子,他說他過去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這一段故事詳細的在《大涅槃經》,這是忍辱波羅蜜達到圓滿的境界,是一般人決定受不了的。這樣的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呢?我們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忍的時候,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是怎麼處置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他為什麼能夠成就呢?他不著相!他講得很清楚,他那個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割截也若無其事。要有我,那就忍受不了!我們今天是忍受不了,就是因為有我,我受了侮辱!佛在那個時候還沒成佛,那是在做菩薩修行的時候,忍辱先忍也是菩薩!像這些地方,我們要多多留意,要常常想到,在境界裏頭遇到逆緣要忍受;還要知道,遇到那個順境更要忍受。為什麼呢?逆緣裏頭容易產生嗔恨心,順境裏麵容易起貪愛心,都糟糕!所以,好多人忍辱,單單是不好,他不曉得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那個真危險,比那個惡緣還要危險。這個一定要知道,順境、逆境都不為其所動,這才能夠成就。

佛說:“經典所在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一段也很重要,說的都是我們自己重大的毛病之所在。我們家裏麵有大乘經典,設的有佛堂,供養有佛菩薩,這三寶所在之處,應當是天人、阿修羅、鬼神都要供養,都要禮敬。可是我們所遭遇到的呢?招來的是毀謗,是人家瞧不起我們,說我們學佛是迷信,給我們侮辱,給我們難看,往往有些人就受不了了!算了不學佛了!佛在這個地方,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人學佛受到大眾尊敬?有人學佛被世間人輕賤?因為這個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這個經上簡單講,就是重罪輕報。原來這個就報掉了,如果別人對我們這樣子,我們對人更恭敬,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自己心一樣地清淨平等。久而久之,別人對你自然恭敬心就生起來了,你就能夠感化你周圍的這些人。所以,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可能常常會遭遇到的。

到最後,般若修學的總綱要為我們宣示出來了。這個總綱要就是古德常講的,《金剛經》上兩句一偈,這是《金剛經》的核心。這個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修行下手要在這個地方,經文前麵說:“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而前麵這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甚彼。”這是最後一次比較,著重在“持”,在受持,這個是關鍵的字眼,而不是教我們把這個經念念就得大福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