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最要緊的是要能得到實在的受用,那麼真實的受用,不僅僅是現前能夠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苦樂不是我們一般觀念上的苦樂,相對的樂還是苦。所以離苦這個苦裏麵,就包括我們觀念當中的苦與樂。為什麼呢?經上講得很多,世間人之所謂樂,佛告訴我們,那叫壞苦。是你那個苦暫時停了一下,你感覺到很樂了,其實那還是苦。真正的樂,是苦樂兩邊都離開了,那才叫樂,那是真樂。破迷開悟,那個“迷”裏頭也是這個意思,悟了,悟了還是迷!沒悟!這個《般若經》上講得透徹,為什麼呢?你這個念頭還在動,起心動念就是迷!尤其是本經教給我們這個要領,假如我們能夠跟《無量壽經》合起來看,那個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首先,經上教給我們要覺悟,什麼叫覺悟呢?真正知道生死輪回的可怕,這是真正覺悟了,決定不再搞輪回了,這個要緊!否則的話無論你怎麼修,你修定也好,修福也好,都出離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就不算成就,那哪裏算成就?這個佛法修學的成就,最低限度是要超越三界六道輪回,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如果見不到這個地方,哪裏能算是覺悟了呢?這些事情,學佛的同修我想多少都會想過幾次,也動過這個念頭,可是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我們很想解決問題,可解決不了!因為解決不了,也就因循苟且過日子了,不肯再認真去追求,這是我們的大病!
我們從《無量壽經》、《金剛經》裏麵去探討,得到一個結論,隻要清淨不染,平等不邪,正覺不迷,則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莫非道場,凡所造作就是佛事。這一條路呢,總算是找到了!換一句話是你真正在學佛了。《無量壽經》題上標示的修行總綱領是清淨平等覺,三樁事情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淨宗著重在清淨心,本經佛教給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就是禪宗裏麵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信心清淨才能達到!那個清淨的標準就在《金剛經》上,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無濟於事!那你一生修行的果報,隻能換個來生人天福報而已,還是不能解決問題。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要求生淨土,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非求生淨土不可,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往生淨土。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覺悟,就可以稱得上是真的覺悟了。徹底覺悟了,那麼我們能保證這一生決定得生嗎?念佛的人再去打聽打聽,都不敢肯定!都沒有把握!不能肯定,沒有把握,這個往生就打了問號了。
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麵跟我們講得很好,他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那個信要像《金剛經》上所講的這個標準,那個高的標準不能談,最起碼的標準是信心清淨。達到這個標準,要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個信心算是清淨。這一句話的意思也是深廣無邊,我們隻要沾到這一點邊就能往生,如果不求往生,要出三界,那這個條件還不夠,必須斷惑才行。這個求生淨土就不必斷惑,我隻要有這個清淨信心,有懇切的願望,就決定得生。願隻能有一個願!不能有兩個願!有兩個願那就有了障礙!又願往生,又願在人間修福,那就不行了。這個懇切之願就是一個願望,除這個願望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個願望。具足這個條件呢,往生西方淨土那就夠了。隻要你真的具足,怎麼能說沒有把握呢?那麼由此可知,凡是還說沒有把握,就是信願不具足!
如何達到清淨信心、懇切的願望,《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多。可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這些東西障礙了我們,使我們雖有心修清淨心,有願求生極樂世界,卻被這些煩惱習氣阻礙了。要怎樣把這些障礙排除?《金剛經》提供了最好的方法。一部般若不僅僅是《金剛經》,大家都曉得,金剛般若是大般若的綱要,大般若實在講也可以稱為三藏十二部的綱要。所以讀這一部經,等於讀全部的六百卷《大般若經》,也等於把整個大藏經都念到了。在佛法裏頭不僅這一部經如是,而且所有一切大乘經都能貫全部的佛法,真所謂是“一即一切,一切皆一。”那個一不是專一,部部經都第一,沒有第二的。它這個教義能夠通一切經,能夠通一切法。因此講哪一部經,學哪一部經,就讚歎哪一部經,你若不讚歎,何必要學它?
所以這個第一是門門第一。我們看《楞嚴經》,你看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都說第一,沒有說第二的。個個都是第一,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金剛經》的方便,就在於它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我們下手比較方便。般若的精髓,六祖大師在這個經上開悟,不能說是沒有道理。它的精髓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落實在修學上,就是持戒修福而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無住!生什麼心呢?持戒修福就是生心。所以,般若是雙遮、雙照,兩邊不執著,既不執有也不著空。它持戒修福,它不著空;心裏麵不取於相,它不著有。所以說是空有兩邊都不著,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佛為什麼教給我們這樣去做?這樣做才與性德相應。我們學佛沒有別的,終極的目標就是求明心見性。像佛在這個經一開端就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就是成佛,無餘涅槃就是成佛。成佛就是見性,成佛就是證實相般若,也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名詞術語很多,所說的其實都是同一樁事情,我們講真如本性、真性,就這樁事情。真心本性,體是空寂的,所以你要想見性,要與空寂的體性相應,就不能執著。有執著呢,那就不相應了,你就著了有了。體一定有用,有體一定有用,體它會現相,它會起用,所以它不是沒有,不是空無!
因此佛教給我們持戒修福,這樣與體性作用完全能夠相應,這才見得了性,本性裏麵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才能夠開顯,才能得其受用,道理在此地。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依照佛的教誨,認真努力地去做。如佛在這一部經裏麵,再四地勸導我們,要應無所住,清淨心裏麵一絲毫的染著都不能有。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就在此地,我們的汙染去不掉,縱然去掉了,那個習氣還在。這個不太好懂,古德有個比喻,譬如這個酒瓶裝酒,裝了很長時期的陳年的老酒,那個酒倒得幹幹淨淨,瓶子也洗得幹幹淨淨,洗了多少遍,聞一聞還有味道,有這個味道在,它還是不幹淨。諸位要曉得,那個倒得幹幹淨淨,確實沒有了,這一個標準,就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不能夠圓滿菩提,為什麼呢?它裏頭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什麼呢?叫無明!所以,統統幹淨了,真的沒有了,在《金剛經》上講,四相沒有了,四見也沒了,圓教初住菩薩,比阿羅漢高明太多了,但是圓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修什麼呢?就是把那個習氣斷掉!那個習氣好難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