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 王建華
導 讀: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也不管該病患者的病情輕重,都可以通過飲食療法進行治療。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糖尿病患者對於如何科學地進行飲食治療在認識和做法上還存在許多的誤區。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著他們對糖尿病的治療。那麼,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治療上存在哪些誤區呢?
眾所周知,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合理的飲食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製血糖,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促進胰島功能的恢複。較輕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通過飲食療法就能有效地控製血糖。即便是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同時使用飲食療法。
誤區之一:飲食療法就是饑餓療法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把進行飲食治療簡單地理解為控製飲食,甚至是使自己處於饑餓狀態。他們認為飯吃得越少,對病情的控製就越有利。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采用飲食療法一方麵是讓糖尿病患者適當地限製熱量的攝入,另一方麵是讓其保持各種營養的均衡攝入,而絕對不是讓患者保持饑餓狀態或禁食。若患者長期處於饑餓狀態,必然會出現營養不良、消瘦、乏力、抗病能力低下等情況,甚至容易繼發各種感染。另外,糖尿病患者若不能攝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則很容易發生饑餓性酮症酸中毒。不僅如此,糖尿病患者若攝取的熱量不足,還會導致血糖偏低,這反而會刺激其體內升糖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引起血糖的反跳性升高(蘇木傑反映),從而會使其病情更加難以控製。
誤區之二:少吃主食,副食不限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很注意限製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擔心主食吃多了會引起血糖升高。主食(米、麵等)固然是血糖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1克碳水化合物可以產生4千卡的熱量;1克蛋白質也可以產生4千卡的熱量;而1克脂肪可以產生9千卡的熱量。副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人體後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糖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副食吃得過多也會使患者的血糖升高。而且,高脂飲食會使人肥胖,可加速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從而會使人患心腦血管疾病。100克堅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可以產生相當於200克主食所產生的熱量。假如每天吃20粒花生米,那麼,炒菜時就無需放油了,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有些糖尿病患者盡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總是控製不好,就是因為副食吃得過多。此外,糖尿病患者若長期攝入高蛋白飲食,會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壓力增高,導致腎小球呈高濾過狀態,日久便會使腎小球發生硬化,使其出現蛋白尿,從而對患者的腎髒造成損害。因此,有些糖尿病患者片麵地控製主食甚至是以副食代替主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膳食平衡,還容易加重患者動脈硬化的病情,使其易患心血管疾病。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應限製在0.8~1.2克/每千克標準體重之間。糖尿病腎病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則應限製在0.8克/每千克標準體重以下;並發晚期腎病的糖尿病患者更應該嚴格控製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減輕腎髒的負擔。
誤區之三:要少吃細糧,但可多吃粗糧
有些糖尿病患者認為應少吃大米、白麵等細糧,但可多吃糖分少的粗糧。這種觀點也不完全正確。這是因為,無論是大米、麵粉、糯米等細糧,還是玉米、蕎麥、小米、燕麥等粗糧都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四大主食的麵粉、大米、小米和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都在74%~76%之間。和大米白麵不同的是:小米、玉米等粗糧中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這些食物纖維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並有明顯的降脂作用,故提倡人們多吃粗糧。但粗糧所產生的熱量與大米和麵粉所產生的熱量基本相當。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限製主食時不僅要控製大米和麵粉等細糧的攝入量,同樣也要控製粗糧的攝入量。
誤區之四:要少吃動物油,但可多吃植物油
有些糖尿病患者雖然每天都能很好地限製主食和副食的攝入量,但仍不能有效地控製血糖。這是為什麼呢?仔細分析後才發現,原來是他們每天都超量地攝入食用油,致使其總熱量的攝入過多。許多人認為,多吃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有害健康,而多吃植物油則無妨。其實,無論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含有脂肪,脂肪是高熱量食品。如果脂肪的攝入量控製不佳,其每天總熱量的攝入量就會超標,就會出現高血糖。另外,長期過量地攝入脂肪,會使患者的體重增加,導致其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
誤區之五:可用零食充饑
有些糖尿病患者由於饑餓或其他原因養成了愛吃零食(如花生、瓜子等休閑食品)的習慣,殊不知,這種習慣會影響其進行飲食治療。大多數零食均為含熱量較高的食品,經常食用這些食品易使患者每天攝入的總熱量超標。如每100克花生可產生589千卡的熱量,每100克瓜子可產生570千卡的熱量。這些食品所含有的熱量比同等重量的米飯、豬肉、羊肉和雞肉所含有的熱量都要多。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可多吃零食,若想經常吃零食,可以把零食計量,然後按照所吃零食的含熱量相應的減少主食量。例如:吃了70克的帶殼葵花子,就要少吃100克的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