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 教授 主任醫師 陸菊明
導 讀:
血糖生成指數是一個比糖類的化學分類更有用的營養學概念。它揭示了食物和健康之間的新關係。血糖生成指數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定的關係。長期攝入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可使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增加,並可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糖尿病患者該如何利用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來合理地安排飲食呢?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綜合征。由於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習慣可直接影響其血糖水平,因此,飲食療法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礎療法,它與運動療法、藥物療法、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血糖的自我監測一起構成了糖尿病治療的五大要素。
眾所周知,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原則首先是控製飲食的總熱量,即患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高、體重及體力活動等情況計算每天應攝入的總熱量,並在此基礎上合理地搭配不同營養素的比例。200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在糖尿病患者每天的熱量供給中,碳水化合物應占55%~66%,脂肪不應超過30%,蛋白質應占15%~20%。糖尿病患者若過多地攝入脂肪勢必導致其總熱量的攝入超標,且可直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糖尿病患者若過多地攝入蛋白質則可增加其腎髒的負擔。而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可直接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它是健康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最經濟、最重要的能量來源。這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在三大營養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原因。但由於碳水化合物的升糖能力在三大營養素中相對最強,因此,如何降低碳水化合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是糖尿病患者在實施飲食療法中應特別關注的問題。
營養學家曾經認為,各種澱粉進入人體消化係統後,會在消化酶的作用下,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消化分解為葡萄糖。所以,所有含澱粉的食品對人們餐後血糖的影響相差無幾。但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醫學院的瑞文發現,食物的物理性質和形成對澱粉分解的速度影響很大。由於不同食物進入人的胃腸道後被消化吸收的程度不一致,因此,即使含等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對人體血糖水平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為了區分不同碳水化合物引起的不同血糖應答,1981年Jenkins等人提出了血糖生成指數的概念,並用血糖生成指數來衡量某種食物或膳食組成對血糖濃度的影響程度。血糖生成指數(也叫升糖指數,G1)是指人們攝入了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與攝入等量的葡萄糖後(一般為2個小時後)人體內出現的不同血糖水平的百分比值。某種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可以反映該種食物與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數值被定為100.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值的計算公式是:血糖生成指數等於食物2小時血漿葡萄糖曲線下的總麵積除以等量葡萄糖餐後2小時血漿葡萄糖曲線下的總麵積再乘以100.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表明,含有相同數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率和引起的血糖應答不同。血糖生成指數概念的提出引發了人們對碳水化合物“質”的思考。碳水化合物的“量”和“質”會同時影響人體內的血糖水平,而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質”取決於血糖生成指數的高低。一般來說,血糖生成指數大於70的食物為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在55~70之間的食物為中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小於55的食物為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在人的胃腸內停留的時間長,吸收率低,釋放葡萄糖的速度緩慢,而且,該類食物釋放的葡萄糖進入血液後的峰值低,下降的速度也慢。而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消化較快,吸收率高,釋放的葡萄糖進入血液後的峰值高。2007年國際糖尿病聯盟頒布的餐後血糖管理指南明確指出:糖尿病患者要通過低糖負荷飲食控製餐後血糖,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血糖生成指數,並注意不同的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而不應簡單地計算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現代營養學認為,血糖生成指數是一個比糖類的化學分類更有用的營養學概念。它揭示了食物和健康之間的新關係。研究結果表明,血糖生成指數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定的關係。長期攝入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可使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增加,並可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動物實驗顯示,用高血糖生成指數的飼料喂養的小鼠比用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飼料喂養的小鼠會更早地產生胰島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