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恐龍是怎樣被發現的(1 / 2)

提到恐龍,人們對它並不陌生,可能你還能說出不少恐龍的名稱呢。你要是去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一定會被形形色色、體格巨大、張牙舞爪、形態奇特的恐龍所吸引,讓你駐足不前,留連忘返。要是你再去翻閱一下有關介紹恐龍知識的書刊,你又會發現,它有一部發生、發展、繁榮昌盛及滅絕的曆史。這類動物在地球上曾稱王稱霸達1億多年,可是在今天我們再也見不到它的身影了。關於它的滅絕,至今還是科學上尚未揭開的謎,你看這多麼有趣。正如我國已故的、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在50年前所著的一本書中所寫到的那樣:“這等樂趣,就是觀察認識和推斷以往各種生物盛衰的往事,如青油燈下讀二十四史,如盛暑中讀有趣的遊記。”

古生物學家經過一個半世紀的努力,已發現好幾百種恐龍,目前世界各大洲均有發現。可是你是否知道誰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恐龍的人呢?

19世紀上半葉,在英國南部的劉易斯鎮住有一位叫曼特爾(1790~1852)的鄉村醫生,他平生酷愛古生物化石的搜集,是一位熱心於地質古生物工作的業餘愛好者。他年輕的夫人,名叫瑪麗安,雖是一位畫家,在他丈夫的影響下,也懂得不少古生物方麵的知識,成了曼特爾醫生采集化石的好幫手。

1822年春的一天,曼特爾醫生偕同夫人到鄉村去給一位病人看病。這天陽光和煦,春光明媚,田野裏百花盛開,瑪麗安被大自然的風光吸引到了戶外。當她散步時,發現路旁有塊修路用的石頭,那塊石頭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出一塊閃光發亮的東西。瑪麗安立即停了下來,仔細觀察後,她轉身回去將丈夫叫來。曼特爾一看,驚道:“啊!這是一塊大型哺乳動物的牙化石呀。”這是一顆他從未見過的動物牙齒。他們根據這塊石頭的特征,終於找到了這塊石頭的來源地——一個產出化石的采石場。來到采石場,夫婦倆又采到了更多的牙齒和骨頭化石。曼特爾憑著他的經驗判斷,化石的地層是中生代形成的,他推測:“是不是一種身體巨大的以植物為食的哺乳動物的化石?”可是,當時誰也沒有在中生代地層裏發現過哺乳動物化石,曼特爾又推翻了自己原來認定為哺乳動物化石的結論。迷惑不解之時,他決定把化石寄給法國的居維葉(1769~1832)。居維葉是當時世界上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權威。居維葉觀察這些化石後認為,曼特爾把化石產地的地層時代搞錯了,這麼大的動物不會在中生代存在,並確認是一種犀牛的化石(犀牛屬於新生代的動物)。其他科學家,如英國牛津大學的巴克蘭也持與居維葉相同的意見。曼特爾對居維葉的鑒定卻持懷疑態度,於是他在這一化石點繼續做工作,並決定自己研究這些化石。根據經驗,他認為產化石的地層時代並沒有搞錯。後來,他將化石帶到英國的許多博物館去,同那裏的博物館藏品進行比較鑒定。如對比了從美洲采得的鬣蜥(一種現生爬行動物)的牙齒標本,發現與他在劉易斯鎮發現的化石十分相似。他把這一研究結果告訴了居維葉,居維葉終於被曼特爾說服了,並就此化石發表了文章,將具有此類牙齒的動物命名為禽龍(Iguan-odon,意為一種像鬣蜥的動物)。研究恐龍的曆史就從這裏開始了,曼特爾成了恐龍研究史上第一位發現恐龍化石的人。但是,恐龍這個名字在人類的口頭上、文字中還沒有出現。待到20年後,1842年,英國的歐文(1804~1892)使用了dinosaur(恐龍)這個名詞,指的是那些初次被發現和描述的巨大的化石爬行動物。這個字由兩個希臘字母的字根組成,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後來,隨著化石材料不斷積累,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發現恐龍與蜥蜴並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而且恐龍也並不都是巨大的動物,有的與雞、狗大小差不多,甚至還有更小的恐龍,如最近在阿根廷發現了像麻雀那麼大的恐龍,頭骨隻有32毫米,整個骨架可以放在人的手掌中。恐龍也並不都是那麼恐怖可怕的吃肉動物,也有十分溫順的素食者。而且,恐龍並不隻代表一類動物,在生物學的分類上,它代表沒有直接親緣關係的兩大類爬行動物,即蜥臀類(又稱蜥龍類)和鳥臀類(又稱鳥龍類)。所以“恐龍”這個名詞就不能成為科學上分類的學名,現在隻能看做是個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