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恐龍是怎樣被發現的(2 / 2)

我國地域遼闊,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除台灣省外,所有的省和自治區都有恐龍化石的發現,隻是保存的完好程度不同而已。在遠古時代,當人們還不認識什麼是恐龍時,暴露於地表的恐龍化石任受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這是無疑的事實。早在我國的宋代就有人對地層裏的蚌殼化石、植物化石進行觀察與研究,並提出了“滄海桑田”變遷的論斷。可是,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有限,並沒有人對恐龍這種稱雄一世的古代爬行動物化石加以研究。

我國對恐龍化石的科學研究比西歐國家要晚半個多世紀。

1902~1928年,我國出土的恐龍化石,是由外國人研究的。中國人自己研究本國出土的恐龍化石,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世界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在學生時代,就有立誌從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抱負。1928年,他從德國慕尼黑大學畢業回國,就著手進行恐龍等古脊椎動物化石的采集和研究工作。20世紀3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楊先生隻好從北京來到內地——雲南祿豐和重慶。首先,他以四川、雲南中生代“紅色盆地”作為他從事這門學科的研究基地。抗戰時期,他在四川盆地發現了“四川龍”、“劍閣龍”、“中國虛骨龍”、“峨嵋龍”等恐龍化石。楊先生通過對這些恐龍化石的研究,否定了外國人長期以來認為四川盆地的紅色地層全是白堊紀地層的錯誤觀點,準確地將其劃分為侏羅紀地層和白堊紀地層。1938年,楊鍾健教授同他的助手卞美年和王存義等在雲南祿豐盆地晚三疊世(有的學者認為是旱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世界著名的恐龍動物群化石地點,其中“祿豐龍”、“卞氏獸”等就是世界有名的化石標本。

可是,這批化石的報告,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發表的,可見當時化石的采集、研究和出版工作之困難。楊鍾鍵等人的重要發現與研究揭開了中國人自己研究恐龍化石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這門科學才得到迅速發展。

四川境內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都是由外國人進行研究的。如1915年美國人勞德伯克在四川榮縣采到一些肉食恐龍化石,由美國人坎普於1932年發表了研究報告。

這是對四川恐龍化石的首次科學記述。此後,楊鍾健教授在這裏開展了一係列考察、發掘和研究工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恐龍化石研究工作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1953~1959年是新中國建設的高潮時期,在修公路、建電站、勘探石油的工程建設中,發現了一批重要的恐龍化石。如在重慶市長壽縣獅子灘水庫、合川縣太和鎮及四川省渠縣太平鄉等地發現了“合川馬門溪龍”、“長壽峨嵋龍”、“關氏嘉陵龍”等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引起了我國恐龍專家和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四川恐龍化石的豐富埋藏量初見端倪,這可以說是四川恐龍化石發現與研究出現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應是20世紀70~80年代。這20多年間,一批“文化大革命”前畢業的大學生,分別走進了四川的自然博物館、地質院校和科研單位從事恐龍化石研究工作,並且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地點和不同的恐龍化石門類。據統計,全四川有50多個縣市發現了恐龍化石。目前,世界上侏羅紀和白堊紀已發現20多科恐龍化石,僅我國四川一省,目前已發現11科13個屬21種。從發現恐龍化石科一級的數量統計,四川幾乎占世界同一地史時期恐龍化石總科數的40%。

四川恐龍以門類比較齊全、化石分布點多麵廣、保存完美而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