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恐龍化石的發掘方法(1 / 2)

恐龍是屬於個體龐大的脊椎動物,骨骼數量多,在地層裏保存往往又是分散的,這給化石采集者帶來很多麻煩,因此恐龍化石的采集工作是件非常細致而艱苦的工作。而當代的發掘中遇到了完整的恐龍骨架和保存完美無缺的頭骨,或未知的恐龍化石時,你的興奮心情卻又是難以形容的,那真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因為完整的骨架和完美無缺的頭骨,這些恐龍化石的新發現對恐龍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況且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裏保存這樣完美無缺的恐龍化石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比如四川盆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點,從1980年1月古生物工作人員進入現場作業算起,到發掘工作結束,共花費整整3年時間,出土了10萬多千克恐龍化石,有完整的骨架26具,各類恐龍頭骨7~8個,完整的頭骨竟有5個,成為我國化石發掘史上之冠,可以想像出這裏工作的艱巨性了。因此人們稱譽大山鋪是“化石的寶庫,世界的奇觀”。在這樣大的化石點上,發掘工作是怎樣進行的呢?

發掘人員進入化石現場後,要冷靜沉著行事,千萬不要見化石就取,恨不得“一鋤挖出個金娃娃”。那種急躁情緒,是古生物工作者在野外發掘工作中的禁忌。首先要了解化石的出露和埋藏情況,然後根據出露豐富集中的地方選擇幾個點,進行試掘,摸清化石分布範圍和化石延伸的方向,以便決定施工方案。

這個恐龍化石點經過試掘,根據恐龍骨骼解剖學知識判斷,不屬於單一個體埋藏,而是群體埋藏,這就決定需要做出大型發掘的工作計劃。

關於用什麼方法發掘,這要視地層覆蓋化石層的深度而定。

若覆蓋層在3米以上,就得用爆破的方法。但爆破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發掘的工作量和節約經費開支,以不損壞化石為原則。凡是大型發掘需要配備汽車、推土機、吊車等運輸和起重工具,將上千千克重的覆蓋層推掉,然後才能用鋼鏨子、鐵鎬、大錘細心地鏨刻,把化石上麵的圍岩小心翼翼地剝掉。

對群體埋藏的恐龍化石點,施工前經過踏勘後,確定化石分布的大概範圍,然後在其化石分布範圍內釘上木樁。每個木樁縱橫之間的間距相等,製成棋盤式的坐標網,將所要發掘的化石麵用方格網控製下來。根據方格網分區進行編號,如A區、B區、C區……將方格網和區域的編號轉繪到坐標紙上,然後才能在各個區內進行施工發掘。所出土的化石,應寫上各自然區域的編號,以防化石散亂。

化石是埋在沉積岩中的,所以化石在岩石裏是成層分布的,把覆蓋化石層上麵的岩石全部剝掉,讓化石的表麵全部暴露,這樣就可以清理出每個恐龍個體全部骨骼的頭緒來。然後在每塊骨化石上進行編號,在坐標紙上將各部位骨頭按比例一一繪上,並做好野外記錄和拍照。坐標圖紙和記錄本上編號要與化石上的編號一致,千萬不能弄混,以便於室內的修複整理和研究工作。見頭取頭,見腳取腳,這樣任意采集化石是古生物學家最痛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