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恐龍化石的發掘方法(2 / 2)

在野外采集化石,一般常用三種方法:即圍岩基座法、石膏包裹法和套箱法。這三種方法,是大型發掘工程中經常使用的方法。

大型的恐龍化石如果埋藏在堅硬的岩石中,對它的身軀部的脊椎和四肢采用“圍岩基座法”為宜。其方法是讓化石的一麵露出到你能辨認的程度,其基底(即附著在底層的岩石)讓它附著20~30厘米厚的基岩,化石的四周用鏨子斜著挖空,然後用鐵鎬鬆動,根據人力的多少,可以幾個脊椎為一整塊取下。各塊之間的斷口,均要打上能連接的記號,便於化石運回實驗室進行修複時各骨骼之間對接。

如果化石遭受一定程度的風化或石化程度不深,或在岩性較軟的泥岩或頁岩中,這種情況需要給化石塗上2~3次清膠水幫助其加固。遇上這類化石,顯然用“圍岩基座法”不適宜,因岩性易碎不能對化石起加固保護作用,而應采用“石膏包裹法”。一般用的方法是把化石和含化石的岩石一塊用石豪繃帶包裹起來。先用濕紙(綿紙或便宜的手紙)蓋在化石和岩石表麵,把石膏粉加水攪拌成糊狀,抹在覆蓋於化石上的濕紙麵上,同時把浸蘸了石膏漿的紗布條貼在帶石膏的化石上,成為“石膏繃帶”。繃帶的帶頭留在化石的溝槽內。為了更加牢固,可以在抹石膏漿時,同時加上幾根木條。等石膏凝固後,下一步是將化石連同圍岩基座挖出來,翻轉過來,對另一麵再進行石膏繃帶包裹。石膏凝固後,寫上該化石的編號,附上標簽,至於小塊化石或肋骨,隻好用紙包好,但裏麵一定要放上標簽,紙包外也寫上標簽的編號。總之,發掘化石的人,一定要具備應有的解剖學知識,須將脊椎分為幾組(頸椎、背椎、薦椎、尾椎),並分頸肋、背肋、脈弧各裝成幾箱,每箱有標簽號和記錄,千萬不要對各個不同個體的化石進行混裝。

“套箱法”。這種取化石的方法,適用於恐龍的頭骨、腰帶或者體長1~2米左右的小個體的恐龍化石。古生物常識告訴我們,脊椎動物的頭和腰帶是研究動物的演化,鑒定種、屬最關鍵的部位,因此得花最大的本錢,下工夫把它取完整,不可讓它掉下哪怕是小小的一塊碎片來,所以才采用很費事的“套箱法”。“套箱法”的第一步做法即與“圍岩基座法”一樣。隻是將要套裝的化石連同它的圍岩基座測出它的形狀和長寬高的數據來,然後根據這些數據用厚實的木板做成框子,套在化石岩塊體上,接著用濕紙把化石封蓋好,就可以用石膏漿(可以攙和少量的沙子,以節省石膏粉)灌注到框內,用手或鐵鏟貼實、抹平,待石膏凝固後寫上編號,釘上預製的箱蓋。下一步工作就是把化石的圍岩基座底部挖空、撬鬆,將化石同基岩分離,然後翻過個兒來,將基座底麵修平整,再灌石膏漿,釘上這一麵的箱蓋,這樣套箱工作才算結束。為了防止運輸中的損壞,最好再用鐵絲將木箱捆紮幾圈至牢實,以備待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