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倫理學是一門前沿性的學科,但它並不是一門深奧的學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它有所了解,尤其是生態倫理關乎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不一樣的生態倫理觀念,就會對應著不同的行為習慣,一個人究竟應該持有怎樣的生態倫理觀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對生態倫理本身了解多少。
一、倫理、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的概念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倫理一般是指一係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
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係,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生態倫理學,又稱為環境倫理學,是對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道德關係的係統研究。它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審視和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對於怎樣來定位生態倫理學、怎樣看待生態倫理學的學科性質也有爭論。
一種觀點認為:生態倫理學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倫理學的新的倫理學,是人際倫理學的轉折,具體說來是對環境惡化進行哲學反思的學科,是一種全新的倫理觀;是介於生態學和倫理學之間的獨立學科,是揭示環境道德及其建構規律的學科;是研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的科學;是生態學和倫理學相互滲透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是一種把道德關懷擴展到人之外的各種非人存在物對象上的倫理學說,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倫理思潮。
另一種觀點認為:生態倫理學是傳統倫理學在生態問題上的應用,它沒有任何根本性的變化,隻是把生態、環境、自然當作人對人履行道德義務的中介;如果說它有什麼新的特征,那就是它看到了倫理學還必須關注基於環境保護上的人的義務、基於自然可持續利用上的當代人對後代人的義務,而這恰是傳統倫理學所忽略的地方。
二、生態倫理學產生的背景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進步使工農業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突破了增長的極限。特別是“二戰”以後,各國為了增強實力、發展經濟,都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掠奪式地開發自然資源。工業文明在給世界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工業化和與之相伴隨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環境中的資源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和消耗,而大量的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的廢棄物則排放到土壤、河流和大氣中,最終造成了環境汙染危機的多樣化發展和全麵爆發。
時至今日,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總體趨勢仍未從根本上得到遏製。地球上的植被還在被大麵積地撕毀,它的肌體還在被成片地掏空;河流正在變得渾濁不堪,湖麵上漂浮著死亡的陰影;我們那些不會說話的動物夥伴正在荒涼的大地上呻吟,在腐臭的汙水中掙紮;植物正在濃煙滾滾的天空下枯萎,在汙濁的空氣中瑟瑟發抖;每天仍有約140個物種從我們的生命大家庭中消失。這使得“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而“生物多樣性”是地球40億年生物進化所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人類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治療疾病所需要的藥物都來自地球上所生長的動物和植物。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即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大大超過了物種滅亡的自然速度。造成生物物種以如此超乎尋常的速度滅亡和瀕危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的活動,如果人類不能限製自己那些危害環境的活動的話,就無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多樣性。
在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背景之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生態倫理學便應運而生了。
三、生態倫理學的內涵和特征
生態倫理學是環境哲學的一個分支,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哲學與倫理學的關係一樣,它解決的不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而是在環境的框架下,研究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它是生態學思維與倫理學思維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