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宇宙1818”衛星看上去處於控製之中,但是“宇宙954”衛星的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它是一顆雷達海洋偵察衛星,於1978年盤旋飛行失控,最終致使衛星殘骸進入地球大氣層,這些具有放射線的殘骸曾散落在加拿大境內,對地球產生一定的影響。
另外,送回地球或進行太空修理。處理出現故障的人造衛星的另一種方法就是通過美國宇航局的航天飛機攜載返回地球進行修理。
航天飛機艙內完全可以攜載小型人造衛星返回地球。例如現已發射18年之久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就已經使用人造太空儀器成功修複。美國宇航局宇航員曾四次“拜訪”這顆太空望遠鏡,第一次是糾正了它的模糊成像問題,之後又添加了新的攝像儀和儀器,進一步延長了它的使用時間。目前,美國宇航局計劃進行第五次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維修任務,據說這也是最後一次對它進行維修。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美國宇航局的航天飛機計劃於2010年退役,今後出現故障的人造衛星的維修任務則由“新上任”的“機械醫生”來完成。2007年,美國五角大樓成功測試了一對太空飛船的飛行能力,該太空飛船有能力完成對人造衛星機械化燃料補給和維修任務。此外,投資3億美元的“軌道快車”,任務是使用一個人造衛星和機械手臂維修車,完成了自動化集合和維修任務。
最後是“火葬”。處理太空飛船和垃圾最常見的一種方法是將它們完全燃燒。以前一些老式太空飛船曾在地球大氣層進行故意操作性燃燒。例如俄羅斯無人駕駛“進步號”貨運太空飛船在執行完向國際空間站送遞貨物之後,就以燃燒火球的形式結束了它的太空旅行生命。2001年,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放棄使用後,也以類似的“火葬”形式結束了生命。
歐洲第一個自動轉移飛行器——“朱爾斯·維恩號”,向科學家展示了一次壯觀的景象後,最終也以一片火光通明的燃燒形式墜落在太平洋之中。當時兩架飛機被派遣記錄了該太空飛船的“死亡過程”。據悉,“朱爾斯·維恩號”差不多有一輛雙層巴士那麼大。
燃燒雖然是人造衛星“死亡”的一種方式,然而曆史上也有許多太空殘骸在操作控製下未完全燃燒的例子。2008年11月,一位宇航員將電冰箱大小的一桶有毒氨水從國際空間站丟棄,這桶有毒物質在太平洋南部持續燃燒了1年多。開始美國宇航局並不清楚這桶毒性氨水進入地球大氣層後最終的準確墜落地點,不過為了防止意外發生,美國太空監控網絡一直跟蹤這一目標,直到後來確信它殘留的有毒物質不會對地球人類構成危害為止。
雖然這次事件沒有對地球人類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卻充分暴露了燃燒的弊端。
因此,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采用這種“死亡”方式。
總之,無論衰老的衛星選擇哪一種“死亡”方式,都應該遵循不對其他星體空間產生惡劣影響的原則。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