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紅粉佳人、笑靨如花——佳麗名妓之謎(1)(1 / 3)

美女“間諜”西施生死之謎

西施,又名先施、施夷光,施姓,春秋末年越國人。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關於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生死下落之謎,眾說不一,大概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佳品。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裏麵記載說,“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範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範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入鬆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誌》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係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其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禦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範蠡西施》錄《修文禦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裏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範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裏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裏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曆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究竟“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根據最早的作品記載。

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沉海說”認為,《墨子》裏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曆史真相的。而且在司馬遷《史記》中此人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曆史上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可見《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