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紅粉佳人、笑靨如花——佳麗名妓之謎(1)(3 / 3)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就這樣,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也促使了當時刑罰的改革。

亂世佳人蔡文姬婚姻之謎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明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西南)人,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之女。博學能文,精通音律,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古琴家。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城頭變換大王旗。蔡文姬生於此亂世,原本不可掌控的命運,變得更加不可預知。她出身名門,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女兒,“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在蔡文姬年幼之時,父親因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今內蒙古境內)。董卓掌權時,蔡邕回到洛陽。年輕時,蔡文姬嫁給了衛道子,但不幸丈夫早亡,膝下無子,她又回到了娘家。此後,天下大亂。她的父親蔡邕因受董卓提攜,在董卓死後被王允一派投入監獄,後死於獄中。

家破國亂之時,蔡文姬跟隨著饑貧的難民隊伍流亡,遭遇了趁亂打劫的匈奴人,被劫掠到了匈奴。匈奴左賢王慧眼識珠,在衣衫襤褸、失魂落魄的難民堆中,挑出了蔡文姬。蔡文姬戲劇性地從俘虜變成了匈奴左賢王的妻子,開始了陌生的草原生活。在多年之後,蔡文姬日漸熟悉了這一切,也學會了一些匈奴語言,但是“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內心情感恐怕卻是愈久彌深。而每當思鄉之時,她就會吹起婉轉淒涼的胡笳曲,即使是強悍的匈奴人聽了也會莫名傷感。

蔡文姬在匈奴呆了12年,生下了兩個兒子。在這段時間裏,梟雄曹操已稱霸北方。曹操曾師從蔡邕,在穩坐北方之時,他突然想起了恩師,恩師沒有兒子,隻有一名被匈奴擄走的女兒。為了報答師恩,曹操派使者帶著千兩黃金和璧玉前往匈奴贖回蔡文姬。使者的到來,讓蔡文姬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母子親情,一邊是故土家園。而最後,蔡文姬選擇了國家。“文姬歸漢”和“昭君出塞”一樣,成了日後文人墨客所喜歡的創作題材,一再演繹。漢代這兩名女子的一歸一出,是中國曆史上讓人難忘的兩個碎片,生動而悲涼。總是淪為曆史注腳的女性,卻常常要搭上整個的命運去書寫。

歸漢之後的蔡文姬已三十多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給了年輕的屯田校尉董祀。亂世中的蔡文姬一生三嫁,但每一次婚姻都無法自己做主。而雖然三嫁,卻入了《列女傳》,這也是少見。《列女傳》記載了蔡文姬救夫的故事。董祀犯法當死,蔡文姬跑去向曹操求情。當時,曹操正在招待公卿名士和遠方使節,蔡文姬蓬頭亂發地出現,向曹操叩頭請罪,哀怨淒楚。曹操說:“我雖然同情你,但是文書已發下了,怎麼辦?”蔡文姬說:“您馬廄裏有上萬匹馬,有如森林般眾多的勇猛士兵,為什麼憐惜跑壞一匹馬的腿,而不去救一條即將死去的生命呢?”於是曹操派人追回董祀,並赦免了他。蔡文姬勇敢救夫,挽救了最後一段婚姻。

蔡家原本藏書四千多卷,但在亂世流離中,毀壞殆盡,無所保存,甚是可惜。幸好蔡文姬博學多才,竟能背誦其中的四百多篇文章。在曹操的要求下,她把記憶中的四百多篇文章重新謄寫於紙上,沒有絲毫的遺漏和錯誤,而且書法精妙,這讓愛書的曹操如獲至寶。

人生經曆是最大的財富,亂世的辛酸,成了蔡文姬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她最重要的創作是《胡笳十八拍》,顛沛流離的亂世遭遇孕育了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除此外,蔡文姬還寫下了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悲憤詩》。而無論曲、詩,都是淒涼哀怨、婉轉斷腸。在個體的命運中,曆史的線索也變得生動鮮活,充滿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