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從宏觀上了解環境
1.你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嗎
地球作為全人類唯一的家園,給我們提供了衣、食、住、行和生存所需要的環境。人類要想長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就必然會與大自然發生千絲萬縷的關係。為此,人們曾經花了數千年的時間去認識和了解大自然。
遠古的時候,由於人們對自然知識認識的局限性,對人類所生活的環境有不同的說法。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
古代埃及人認為,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
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遊在茫茫的海洋裏。印度人也有類似的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對於當時還處在蒙昧時期的人類來說,這也算是一種合理的天地學說。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活動範圍擴大,人們逐步認識到,客觀現象是不能憑自己的主觀認識去任意解釋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第一次對大地是球體的猜測作出了正確的論證。
亞裏士多德根據月食等現象,得出地球是圓形的結論。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這為大地是球形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識,我國才有了“地球”這個名稱。
提到自然環境,我們這裏所說的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地球自然環境。具體而言,自然環境指的是哪些內容、有哪些特點,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這正是我們所要探討的話題。
對不同的對象和科學學科來說,環境所指的內容也各不相同。
在生物學當中,環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圍的氣候、生態係統、周圍群體和其他種群。
對文學、曆史和社會科學來說,環境指具體的人與其周圍的關係和條件。
對建築學來說,是指室內條件和建築物周圍的景觀條件。
對企業和管理學來說,環境則指社會和心理的條件,如工作環境等。
對熱力學來說,是指所研究的係統提供熱或吸收熱的周圍所有物體。
總之,環境就是具體存在物與周圍或相關聯係存在的關係與條件。
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家園,認識地球、保護自然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休戚相關,為此我們必須去了解我們所生存的環境。
我們通常說的環境是指人類所居住的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作了如下解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為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基礎條件。
人類活動對整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麵的,而環境反過來也從各個方麵影響著人類,其效應也是明顯的。人類不同於其他的生物,我們可以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來影響環境,使自己的身體適應環境。
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造環境,把自然環境轉變為新的生存環境。這種新的生存環境有可能更適合人類生存,但也有可能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工業垃圾、廢氣等有毒物質大量地產生,影響了人類生存的環境。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生存環境已形成一個龐大的動態環境體係。
2.我國有哪些環境資源
環境資源其實是指地理環境資源,主要指圍繞人類的空氣、陸地、水、能量和生命係統等資源的總和。與自然資源相比較,其特點相同,但範圍較廣。目前,環境資源大致可分為十大類:礦產、土地、草原、森林、生物、野生動植物、水、海洋、氣候、風景。
那麼如何來衡量環境的好壞呢?環境的質量,各個地區差別很大,衡量環境的好壞就是看環境的質量。而環境要素則是評定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一個特定的、具體的環境中,環境不僅在總體上,而且環境內部的各種要素都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環境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是否適宜,對社會經濟發展是否適宜,適宜程度怎麼樣等等,都反映了人對環境的具體要求。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環境質量的優劣是根據人類的某種要求而評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