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環境有很多類。比如,我們評價一個地方的環境時,不僅僅要考慮這個地方的氣候、綠化程度、城市規劃等,還要考慮這個地方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應地,環境質量也分為自然環境質量和社會環境質量。
社會環境質量包括社會中的經濟、文化等狀況。由於各地發展的不同,社會環境質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同時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在不斷地改變著周圍的環境質量,環境質量的變化又不斷地反作用於人。人與環境的關係猶如魚和水的關係,所以我們要善待環境,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我國國土麵積廣大,陸地麵積有960萬平方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麵積約為470多萬平方千米。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萬8千多千米,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地區:西南地區、東部和北部地區、西北部地區。西南地區多山,氣候多變,有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這一地區多冰凍的荒地、沼澤和鹽湖,人口稀少。東部地區是中國龐大的人口聚居地區。盡管也有高地,但該地區高度多在海拔400米以下。
此處河流縱橫交叉,孕育了大片衝積平原和三角洲,是土地肥沃的農業地區。長江是中國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700條支流從昆侖山脈向東彙入長江,穿過中國中部,注入上海北部的太平洋入海口。中國西北部多高原,有大片沙漠盆地和山脈,由此往東貫穿大戈壁。
沙漠覆蓋了中國27%的國土。由於在沙漠附近地區的過度砍伐和墾荒,中國沙漠麵積以每年1000~2000平方千米的速度遞增。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複雜多樣。氣溫從北向南逐漸升高,降水量從西北到東南逐漸增加。中國東北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夏季溫暖潮濕,冬季漫長寒冷,年降水量不足750毫米。南部地區較潮濕,最南端亞熱帶氣候明顯,有季風降雨。西北地區土地貧瘠,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中國西部地區由於遠離海洋且海拔較高,氣候極端惡劣,降水量較少。西藏大部分地區一年有10個月有霜凍。
水稻是南方地區的主導作物,也是中國人的主食。其他農作物如小麥、玉米、穀子、大麥、油菜、大豆等,也是國家的主要作物。
中國是世界上棉花、花生的主要生產國。中國有豐富的畜牧產品。此外,我國的水產也是非常豐富的。
中國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有的礦產的產量居於世界前列,如煤炭、石墨,以及鈦和鎢等有色金屬。除了這些,中國還盛產鐵礦石、錫、銅、鋁土。中國的鐵礦石主要集中在東北部,該地區也是中國重工業的中心。
3.環境是怎麼劃分的
前麵講過,環境習慣上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又叫地理環境,是指環繞於人類周圍的自然界。自然環境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各種礦產資源等。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自然地理學上,通常把這些構成自然環境總體的因素,分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
社會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的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如城市規劃、農村基礎建設、工礦區等。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變,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製約,其質量是人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誌之一。
按照環境要素來進行分類,可以把環境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地質環境、土壤環境及生物環境。
通常,按照人類生存環境的空間範圍,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地分為聚落環境、地理環境、地質環境和星際環境等多層結構,而每一層包含各種不同的環境性質和要素,並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組成。
我們知道自然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那麼,我國的自然環境具有哪些特點?
(1)季風氣候影響顯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遼闊的土地,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國具有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季風影響顯著,範圍廣闊。
季風環流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
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範圍,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季風在一年當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製。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麵積,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占麵積也最大。亞熱帶地區,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