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步槍(1)(2 / 3)

溫徹斯特連珠槍

南北戰爭結束後,軍隊訂貨大幅度減少。斯潘塞公司的槍械生產陷入困境。而一位名叫奧利弗費希爾溫徹斯特的美國人卻認為,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槍械製造業作為一種行業仍然有著廣闊的前途。於是,他果斷地收購了斯潘塞的連珠槍專利和庫存的所有槍支,建立了溫徹斯特連珠槍武器公司。1866年,溫徹斯特研製了一種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連發步槍。此時的“連發槍”,還隻是能夠從彈倉中接連推彈入膛而已,開鎖、退殼等動作仍需手動操作完成。該公司生產的連珠槍大量出口,在後來的俄土戰爭中大出風頭。

最優良的彈倉式步槍毛瑟步槍

彈倉式步槍很快在歐洲流行,德國人毛瑟兄弟研製出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優良的彈倉式步槍——1888年式毛瑟步槍,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近代步槍。

在德國的奧本多夫城,有一個槍械世家。老毛瑟從事槍械製造數十年,其兒子彼得毛瑟繼承父業,成為舉世聞名的槍械大師。彼得毛瑟一生設計、製造的武器很多,尤以步槍最為著名。

1865年,毛瑟成功設計一種機柄式後裝步槍。步槍采用機柄式裝置,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步槍手隻用一個動作就可拋出彈殼,同時把新彈推進槍膛,使射速大幅度提高。這種槍還首次成功地采用硬金屬彈殼槍彈,較好地解決了槍在射擊時自動待機和彈膛閉鎖等難題。毛瑟步槍首創凸輪自動待擊擊針式擊發機構,采用回轉式槍機,設計合理,操作簡單,性能超群,其結構原理一直被後來的步槍所沿用。回轉式槍機是毛瑟步槍的顯著特點,之所以稱為回轉式槍機,是因為要後拉槍機,上抬拉機柄並旋轉槍栓,使閉鎖突筍與閉鎖槽脫離而解鎖。起初,毛瑟設計的步槍在本國未受到重視,1868年在美國獲得發明專利後,不久被普魯士陸軍列為製式裝備,命名為1871年式毛瑟步槍。第一種毛瑟槍發射黑火藥槍彈,口徑為11毫米。無煙火藥出現後,毛瑟很快研製出發射無煙火藥子彈的1888年式步槍。該槍口徑減小至7.92毫米,新子彈彈丸飛行速度加快近一倍,從約390米/秒,增至600米/秒。初速越快,動能越大,打擊目標的力量越強。全槍重3.75千克,全長1240毫米,設有單排垂直盒式彈倉,容彈量為5發,標尺射程為2000米,有效射程為600米,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近代步槍。因此,毛瑟當之無愧地成為近代步槍的奠基人。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毛瑟步槍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軍用槍械。中國是最早使用毛瑟步槍的國家之一。1895年,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開始仿製M1888式毛瑟步槍,定名為漢陽造88式七九步槍,大量裝備中國軍隊,一直生產到1944年。因這種槍的槍管外有一套筒(防止槍管發熱),稱為“老套筒”,也叫“漢陽造”。

毛瑟在年屆六旬時,仍擔任奧本多夫兵工廠的廠主和總設計師,推出了毛瑟步槍係列中最為成功的產品1898年式7.92毫米步槍,槍身銘文Mod98,簡稱M98。這種槍發射被甲式尖頭彈,射程和殺傷威力顯著提高。該槍堅固耐用、性能可靠,作為製式裝備在德國陸軍中服役了半個世紀。

中國“漢陽造”7.9毫米步槍,仿製德國M1888式

德國1898年式步槍(簡稱M98)

技術諸元(M98):口徑7.92毫米,槍重4.09千克,全長1250毫米,槍管長740毫米,初速878米/秒,5發彈匣供彈,發射7.92×57毫米毛瑟彈,戰鬥射速10發/分,有效射程為80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裝備的M98步槍精確而耐用,獲得極佳的聲譽。後又有改進型M1924步騎槍、98k卡賓槍等。1935年,德國陸軍正式選擇98k為製式步槍,槍身銘文Kar98k。Kar,是德文Karabiner的簡稱,音譯為卡賓槍,即短步槍,是M98步槍的改進型。至1945年,該槍產量約為115萬支。

德國98k卡賓槍及彈倉、瞄準鏡特寫

而M1924步騎槍則被選為中國的製式步槍,1935年開始在鞏縣生產,被稱為二四式步槍,後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至1949年其總產量60萬-70萬支。

日本38式、99式步槍

38式步槍,是日本軍官有阪上校在日本三十年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結構原理參照毛瑟步槍。因研製定型時間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定名為三十八式步槍(簡稱38式)。該槍為非自動步槍,主要優點是堅固耐用、彈頭飛行穩定、後坐衝量小、射程遠、射擊精度好、槍身長利於白刃格鬥。缺點是口徑小,殺傷力不足。

日本軍隊曾攜38式步槍參加了1905年至1945年的曆次對外戰爭,它是日軍侵華戰爭中的主要裝備之一,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該槍還出口到英國、墨西哥、俄羅斯、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生產量約為300萬支。因槍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隨槍機前後運動,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以該槍為基礎,還生產了槍管縮短的馬槍和配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

日本6.5毫米38式步槍

技術諸元(38式):口徑6.5毫米,全槍長1275毫米,槍管長799毫米,槍重4.1千克,固定彈倉,容彈量為5發,初速765米/秒,標尺射程為2400米,有效射程460米。配單刃偏鋒劍形刺刀,刀長395毫米,刀重0.5千克。

日軍鑒於38式步槍侵徹力不足,戰爭期間組織力量研製了一種7.7毫米口徑的短步槍,結構與38式相似,槍彈威力大於38式。因為是在日本神武紀元二五九九年(1939年)定型的,於是將其定名為99式步槍,性能與德國Kar98k步槍相近。因生產能力不足,隻優先裝備了關東軍和後來的南方軍精銳師團,中國關內戰場的“支那派遣軍”大都仍裝備38式步槍。

日本99式步槍。全槍長1150毫米,槍管長657毫米,彈倉容量為5發,槍重3.8千克,初速740米/秒,標尺射程為1500米。

中國中正式步騎槍

1934年,中國政府從德國購進10000支M24式7.92毫米步騎槍,並索取該槍全套圖紙資料,以及用料表和檢驗樣板1套,交由鞏縣兵工廠仿製。該廠經過改製,於1935年7月試製成新式步槍。與當時各廠仿製的幾種步槍相比,其質量最優,1935年為民國二十四年,即命名為24式步槍。在籌備試產過程中,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曾數次到廠視察,並提出將槍托變短、刺刀加長以適應中國人體格等建議。後經兵工署署長俞大維上報批準,於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1935年10月10日正式開始批量生產。清末和民國初年以來,中國一直沒有實現步槍製式化,各派係軍閥從國外進口或在國內仿製的槍械,口徑、槍型、工藝、材料、驗收標準等各不相同,中正式步槍的問世堪稱是中國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製式步槍。1937年,兵工署參照德國標準製定了《中正式步騎槍應用材料之規範》,明確規定了該槍各零部件名稱、材料名稱和機械性能等。國內各兵工廠生產中正式步槍均遵照此規範標準。該槍作為中國軍隊製式步槍,1940年鞏縣兵工廠(抗日戰爭爆發後稱兵工署第11廠)進行過一次重新設計,對槍筒、瞄準、擊發等部件結構作了改進,使性能更優。國內其他兵工廠也曾大量生產中正式步槍,槍的節套上都刻有中正式字樣和各廠廠徽。早期中正式步槍的槍托均為核桃木,1946年因材料來源缺乏,第21工廠將其改用鋼條結構。至1949年,中正式步騎槍總產量近70萬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