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形的大洋
翻開世界地圖,首先給我們一個非常鮮明的印象,那就是海洋的麵積比陸地的麵積大得多。全世界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麵積相加隻占地球表麵的29%;而全世界海洋加在一起,麵積竟達3.61億萬平方千米,占整個地球表麵的71%。
過去,有人把世界海洋分為三個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人把世界海洋分為七個大洋,即北冰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冰洋(指環繞南極大陸,以南緯55°附近的南極輻合線為北界的海洋)。現在世界上較多的國家都將世界海洋劃分為四個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大西洋位於歐洲大陸、非洲大陸、南極洲與南、北美洲大陸之間,它的麵積為9336.3萬平方千米,雖然它隻及太平洋麵積的一半,卻大於印度洋和北冰洋麵積之和。如把大西洋與陸地麵積相比,則它比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加在一起的麵積還要大一些。
洋界及其輪廓
大西洋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是相通的。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一般以經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與南極洲相連的經線為界。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通常以通過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與南極洲的經線為界。
關於大西洋與北冰洋之間界線的劃分,各國並不統一。有的把挪威海和格陵蘭海作為大西洋的一部分,有的則把挪威海和格陵蘭海劃入北冰洋範圍,大體以格陵蘭—冰島海嶺、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孫海嶺(冰島與英國之間)一線作為大西洋與北冰洋之間的分界。把終年寒冷、多浮冰和冰山的格陵蘭海劃入大西洋,顯然不太合理。而僅以海檻兩側底層水溫的差異作為根據來劃分,理由同樣也是不充分的。根據多方麵綜合分析和比較,將挪威海劃入大西洋,格陵蘭海劃入北冰洋更為恰當。首先,北冰洋除了比較偏南的大陸邊緣在短暫的夏季海冰才會消融外,其餘的洋麵幾乎終年為海冰覆蓋;挪威海主要位於歐洲的西側,不僅夏季海麵沒有浮冰現象,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無凍結現象。再說,挪威海的氣候與它南麵的北海氣候相近,而與它北麵的北冰洋氣候有很大差異。
挪威海海域上空無論冬夏都在西風帶控製下,受冰島低氣壓和挪威暖流的影響,具有比較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北冰洋上空常被極地高氣壓控製,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吹幹冷的東北風和北風,氣溫很低,終年寒冷。挪威海域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常以雨水的形式下降;北冰洋海域的年降水量一般僅200~300毫米,有的地區甚至在150毫米以下,且以降雪的形式為主,即使是“盛夏”時節,也常常在雨中夾帶著雪粒。此外,挪威海雖與格陵蘭海緊挨著,但兩者海水來源不同,冷暖迥異。整個挪威海因北大西洋暖流流經而使上層海水成為溫度較高(5℃~12℃)、鹽度較大(35.0‰~35.6‰)的溫鹽水。格陵蘭海卻是北冰洋過剩冷水輸出的、最主要的通道。
這裏的東格陵蘭寒流水溫很低(年平均水溫為-1.8℃,全年水溫都在0℃以下),春、夏兩季有大量浮冰和冰山從北冰洋經過這裏流入大西洋。最後,從海洋資源和航運交通的海洋經濟角度來看,把挪威海劃入大西洋也較為合理。挪威海由於終年不凍,加上西邊是寒、暖流交錯接觸地帶,因而,使它成為東北大西洋漁場(指從冰島到斯瓦爾巴群島、從愛爾蘭到挪威海岸的廣闊海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大漁場年捕魚量達1000萬噸以上;而北冰洋全年的捕魚量還不到100萬噸。可見,把有豐富漁業資源的挪威海劃歸漁業資源貧乏的北冰洋也是不合適的。挪威海終年不結冰,無論冬夏都能進行航行運輸;而吞進去北冰洋海域的表層不僅在漫長的冬季全被海冰封凍,不能航行,即使在短暫的夏天,浮冰仍很密集,若沒有強大的破冰船在前引航開道,一般客貨輪航行是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將挪威海劃入大西洋,而把格陵蘭海劃歸北冰洋是比較合適的。這樣,大西洋與北冰洋的分界線東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諾爾辰角,向西北經熊島、斯瓦爾巴群島的南角,再向西南經揚馬延島到冰島西北的斯特雷姆內斯角,橫過丹麥海峽到格陵蘭島南端的費爾韋爾角,向西沿戴維斯海峽南邊最後到拉布拉多半島北端的伯韋爾港。
大西洋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然而,它周圍海岸線的長度卻在各大洋中名列前茅。從世界地圖上很容易看出,太平洋的輪廓呈橢圓形,印度洋的輪廓近似梯形,都顯得比較簡單。北冰洋的海岸線有些曲折,但因麵積太小,海岸線總長度也不長。惟獨大西洋特殊,粗看它的輪廓呈一巨大“S”形,仔細觀察它的東西兩側都有不少邊緣海和幾個大的內海伸入到大陸內部,其間還穿插有眾多的半島和島嶼,使大西洋的海岸非常複雜曲折,大大增長了它的海岸線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