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輪廓非常特別,從北到南形狀很像拚音字母中的“S”,正像連接地球北部與南部的一條彎曲的“走廊”。大西洋東西兩岸彎曲程度完全一樣,如把東西兩廂靠攏拚合起來,幾乎可以完全吻合。
不僅大西洋的外形輪廓呈彎曲的“S”狀,而且在它的洋底中央也有一條完全與兩廂彎曲狀一樣的“S”形海底山脈,這座長大無比的山脈像一條巨龍一樣臥伏在大西洋底:北部的冰島高原就像巨龍的頭部;彎曲的身軀蜿蜒南伸,直至非洲大陸以南;山脈從中央嶺脊向兩側逐級低降,其間鑲嵌著一些不寬的低穀,再加上一係列橫向的斷裂穀地與之交錯分割,猶如巨龍身披的鱗甲;從這條巨大的中央山脈向兩邊分出幾條崎嶇的高地和海嶺,如百慕大海台、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裏烏-格蘭德海台等,又像巨龍伸開的幾隻腳爪;冰島上經常的火山噴發,更似巨龍在噴火吐焰一般。
潛伏在大西洋底部的這條“巨龍”是哪兒來的?為什麼它還會經常噴火吐焰?要解答這個疑問,這就要從大西洋的來龍去脈說起。
大西洋的來龍去脈
千百年來,在歐洲相傳著一個故事,大意是說在現在的大西洋的位置,曾經有一個遼闊的“大西洲”,洲上有個“大西國”,這個“大西國”在當時有眾多的人口、燦爛的文化,建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城郭,街市繁華,商業興盛,簡直和天堂一樣。可是,這個人們十分向往的人間天堂,突然在一夜之間沉到海底去了,代替這塊樂土的是浩瀚無涯的大西洋。這個富有詩意而動人的傳說,曾引誘很多人到大西洋中進行探查。1958年,英國海洋研究船“發現二號”還把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外海的加裏西尼沙洲當作傳說中的古“大西洲”呢!他們對那個麵積巨大的沙洲進行了考察和探測,做了海底發掘和取樣分析,進行了海底拍照,但結果卻非常令人失望,並沒有發現亭台樓閣、陶器瓦片,沒有任何人住過的痕跡。
19世紀,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和奧斯蒙特·費舍爾等認為地球形成以後不久,由於地球自身的旋轉和因受到太陽的吸引,把地球表麵一大塊地方甩了出去。被甩出去的一塊繞著地球旋轉,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地球惟一的衛星——月亮;而地球表麵留下的一個巨大的窪地,這就是古老的太平洋。隨著太平洋的形成,地表原來的平衡被打破了,於是地球表麵重新進行了調整平衡,在填補、平衡太平洋的巨大坑窪的過程中,被逐漸拉裂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大西洋。
20世紀初,德國地球物理
學家魏格納在他所著的《海陸的起源》一書中論述了大西洋兩岸輪廓為何能吻合的問題。他認為目前大西洋兩側的大陸過去是連在一起的整個巨大陸塊,他把這個陸塊稱為“聯合古陸”。這個聯合古陸周圍被巨大的海洋所包圍。
由於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地球本身自轉的離心力作用,產生了浮在“矽鎂層”上的“矽鋁層”的分裂和漂移,使美洲大陸與歐非陸塊分離開來,並越離越遠,大致經過1億多年的時間,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
目前,通過對大西洋兩側陸地的地質構造、生物化石的對比研究、岩石絕對年齡的測定以及磁極變化的複原等綜合分析,完全可以證明美洲與歐非大陸在地史上是相連接或非常靠近的,大西洋從產生到現在是逐漸擴大加寬的。北大西洋兩岸古老的加裏東褶皺山係和海西褶皺山係是彼此連接並相互吻合的。由現在的格陵蘭東部、斯堪的納維亞西部經蘇格蘭、紐芬蘭到阿巴拉契亞山的北部,在4億多年前曾是一條像喜馬拉雅山脈那樣高聳的加裏東山係。從歐洲中部向西經過英格蘭南部、紐芬蘭南部折向西南經阿巴拉契亞山,最後到墨西哥灣以北的烏奇塔山地,是一條3億多年前的連續的海西山係。現在,這兩條巨大山係的各一部分已東西相隔數千千米,但從褶皺構造、岩石特性、礦產分布的規律等多方麵研究結果來看,它們原來確是相互連接的整體山係。現在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正是這帶山係的東緣,而格陵蘭的東側山地正是這帶山係的西緣,隻是後來由於大西洋的裂開和擴展,才使它們分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