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西洋兩側的情況也一樣。經調查發現,巴西東南部和非洲西南部雖然現在被寬達5000多千米的南大西洋分隔開來,一邊是茂密的熱帶森林,一邊是非常幹燥的沙漠景象。然而,對比它們的沉積岩層、熔岩噴發、古冰川遺跡等的地層層序卻完全一樣,說明它們兩個地區有一部共同的演化曆史,反映了它們本來就是同一個陸塊,隻是後來由於大西洋的裂開和擴展才逐漸分離的。
經過反複測量,測出美洲與歐洲大陸之間的距離至今實際在不斷的擴大;也就是說,大西洋的寬度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仍在不斷的增加。按這樣的速度可以推算出,大約1.2億年至1.5億年前大西洋才開始產生。
最近20年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的理論,對大西洋擴大的問題給予了比較滿意的解答。“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認為,在地殼以下的地幔層上部,由於放射性元素衰變過程中釋放出來大量的熱能,使受熱大的一部分物質上升,大西洋中脊(中央海嶺)是地幔物質的湧出口,地下熔融的岩漿像擠出的牙膏似的枕狀熔岩,通過海嶺的中軸裂穀一邊溢出一邊冷卻,橫七豎八地伏臥在裂穀中。不斷湧出的新熔岩把早期溢出的已冷凝固結的岩體向兩側推擠,於是洋底就逐漸展開擴張。根據這一理論以及實際測定,大西洋中脊附近的岩石形成時期較晚,因而年齡也較小;離開大西洋中脊越遠的岩石形成時代越早,因而年齡也越老。同樣,大西洋中的火山島嶼的年齡也是如此,靠近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島嶼年齡比較輕,離開中脊越遠而靠近大陸的火山島嶼的年齡就越老。
例如冰島的年齡為1000萬年,亞速爾群島為2000萬年,百慕大群島為3600萬年,法羅群島為5500萬年,緊挨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島和比奧科島(舊名馬西埃島)則為1.2億萬年。最近還通過對大西洋底沉積物形成年齡的測定,再次證明了中脊附近的沉積層薄而很年輕,越向西邊遠去,沉積層越厚而且形成的年代也越老。
崎嶇的海底地貌
我國有句老話叫做:“天無邊,海沒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知道整個宇宙確實是無限寬廣、沒有邊際的;可是海洋並不是沒有底,隻是深度較大罷了。全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約為3795米,而最深的地方超過1.1萬米,把7座泰山(最高峰海拔1524米)摞在一起還露不出海麵呢!
大陸上有崎嶇高聳的群山,也有一望無垠的平原;有陡峭深切的峽穀,也有波狀起伏的丘陵。以前,人們以為海底地貌遠比陸上簡單,但經過多年的調查測量(包括多種測深儀器的探測),才了解到海底地貌也是十分複雜的。在海底既有連綿高峻的海嶺,也有廣闊坦蕩的深海平原;既有孤立的海丘和海底火山,也有幽深的海底峽穀和海溝。可以說差不多陸地上所有的地貌類型在海底都能找到,而在海底發現的特殊地貌如海底平頂山、珊瑚島礁、與島弧形影相隨的深邃海溝,在陸上卻看不到。
大西洋的海底地貌比其他幾個大洋調查得更詳細、清楚。
峰巒疊嶂的中央海嶺
早在19世紀,人們鋪設連接歐美兩洲之間的海底電纜時,就發現大西洋底的中部比兩側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為了償付戰爭賠款,想從海水中提取黃金,曾派一艘“流星”號海洋調查船對大西洋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用超聲波裝置探測證明了大西洋中部確實有一條高大綿長的海嶺。經過最近的進一步調查,對大西洋中央海嶺的地貌特征了解得就更清楚了。
“S”形的大西洋海嶺由北向南蜿蜒曲折,從冰島開始向南順著大洋中部彎曲伸延一直到布維島,全長約達1.6萬千米。這條海嶺實際上隻是連續的四個大洋海嶺中的一部分。大西洋海嶺從冰島往北經過揚馬延島、斯瓦爾巴群島以西進入北冰洋,成為北冰洋中的大洋中脊;南邊經布維島經過非洲以南與印度洋的中央海嶺相連;印度洋海嶺經澳大利亞大陸以南向東,又接上太平洋海嶺。因此,把世界各大洋底部連續延伸的中央海嶺加在一起,總長度超過6.4萬千米,差不多能圍繞地球赤道轉一圈半。
大西洋海嶺的寬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約占大西洋寬度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