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飲食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密不可分口飲食是一種文化,一種美食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美食與美名相得益彰,讓人過目不忘。品美食,了解其背後的典故,讓其名實合一,才能真正領略到美食真諦。
70
醋的由來
醋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據說,醋的來曆與杜康的兒子黑塔有關。
杜康發明了酒後,他的兒子黑塔也跟他學會了釀酒技術。後來,黑塔率族人移居到江蘇省鎮江。在那裏,他們釀酒後,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裏浸泡。到了21日的酉時,他們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
在濃鬱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嚐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貯藏著作為“調味漿”。這種調味漿叫什麼名字呢?黑塔用21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
71
杜康酒的由來
杜康酒是我國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貢酒”、“仙酒”之譽。曆代墨客文人與它結下不解之緣,常以詩詠酒,曹操賦詩:“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據史書記載,杜康是用糧食釀酒的鼻祖,有人說他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由於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糧食越打越多。杜康把糧食堆在山洞裏,時間一長,因山洞裏潮濕,糧食全黴壞了。黃帝知道這件事,非常生氣,他對杜康說:“以後如果糧食還有黴壞,就處死你!”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裏發現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隻剩下粗大樹幹,樹幹裏邊已空了。杜康靈機一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黴壞了。於是,他把樹林裏凡是枯死的大樹,都——進行了掏空處理,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裏。
兩年以後,裝在樹洞裏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糧食時,突然發現裝糧食的樹洞,已裂開一條縫子,裏麵的水不斷往外滲出。杜康用鼻子聞了一下,滲出來的水特別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嚐了一口。味道雖然有些辛辣,但卻特別醇美。他順手摘下腰間的尖底罐,將樹洞裏滲出來的這種味道濃香的水盛了半罐。
杜康把帶回來的味道濃香的水讓大家品嚐,大家都覺得味道很好。他就將這水獻給黃帝。黃帝仔細品嚐了味道濃香的水,也覺得味道不錯。大臣們一致認為這是糧食中的的一種元氣,並非毒水。黃帝命杜康研究如何釀造這種水,又命倉頡給這種香味很濃的水取個名字。倉頡隨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就叫‘酒’吧。”
從這以後,我國遠古時候的釀酒事業開始出現了。後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始祖。
72
五糧液的由來
自古川貴多好酒,“五糧液”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釀造五糧液酒已有100O多年的淵源了。
明朝初期,四川宜賓一位姓陳的老板,創“溫德羊”酒坊,潛心研究,探索出雜糧酒的配方,嫡傳六代。到了清代,因陳家絕子,最後一代陳三便將“秘方”口授給徒弟趙銘盛。
1915年,趙銘盛去世前,又將“秘方”傳給徒弟鄧子均。鄧子均根據其“秘方”幾經調整,確定了新配方。
1929年的一天,宜賓縣團練局長雷東垣大擺家宴,席間使用雜糧酒,賓客都稱這種酒好喝。在座的舉人楊惠泉說:“這麼好喝的酒,名為雜糧酒,實在有點可惜。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
從此,鄧子均就把自己配製的雜糧酒改名為“五糧液”了。
73
碧螺春的由來
從前,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裏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
在洞庭東山上,有一位叫“阿祥”的青年漁民。他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碧螺姑娘悠揚婉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一直沒有見過碧螺。
有一天,太湖裏突然躍出一條惡龍,強迫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答應其強暴所求,惡龍就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
阿祥知道後,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了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阿祥在深夜時,潛遊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都身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阿祥救回了村裏。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就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裏,親自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