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身份、職業等的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稱謂。民間稱謂,親疏有別,男女各異,直接接觸與書麵聯係時的稱呼有時也大不一樣。這些稱謂是怎樣產生,又是如何約定俗成為人們接受和認可的呢?
101
公主的由來
從戰國時代起,帝王的女兒稱“公主”。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呢?這裏有一個典故。古代民間出嫁女兒,是由她的父親主婚。但是皇上的女兒下嫁時,皇上是不能主婚的,於是找諸侯中同姓的人去代替皇帝主婚,而且隻有僅次於帝王的“公”才可以勝任。到秦、漢以後,是由朝廷裏的“三公”主管這些事。所以,後來就稱皇上的女兒為“公主”。
102
駙馬的由來
現在,小朋友們從戲劇或各種古典文學作品中,通常可以看到,“駙馬”是指皇帝的女婿。其實,駙馬在此意產生之前,是皇帝的高級侍從官的官稱,全稱“駙馬都尉”,於漢代設置。
駙馬都尉的職責是保衛皇帝。當時,凡是皇帝出巡,都要結隊而行,以防刺客。隊伍中有兩輛一模一樣的車,其中一輛由皇帝乘坐,叫“正車”。另一輛由其隨員乘坐,叫“副車”,這是為了使“大駕”不露,永保皇駕太平。副車便是由駙馬都尉來管理。
但是,身居要職的駙馬都尉曾經刺殺過皇帝。所以,到晉武帝司馬炎時,司馬炎下旨:以後的駙馬都尉都要由皇帝的女婿來擔任。由於皇室成員總要比外姓人可靠,所以這個製度也就保留了下來。久而久之,“駙馬”便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稱。
103
萬萬歲這個稱呼,相傳始於唐代。武則天稱帝的時候,最喜歡別人吹捧她。但她又不好直說,就想出了一個招數。
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的眾學士來出題答對,武則天便先出了個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刮肚,對答了十幾句,武則天總也不滿意,很覺掃興。
這時,一位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意,忙吟答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則天聽了這位學士的吟答以後很是高興,並將此吟答之對推為傑作,對那位學士以重金獎賞。從此以後,萬萬歲一詞便流傳於朝野了。
104
太上皇的由來
“太上皇”這個名稱在我國存在已有過千年的曆史,是皇帝對未去世的、傳位給他的皇帝的尊稱。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自封為始皇帝後,便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以表示他對死去的先王的尊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但並未形成製度。
漢高祖劉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錦還鄉。當他去拜見自己的父親太公時,太公拿著掃帚站在門口,倒退著將劉邦迎入家門。劉邦見此,就問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好說歹說,太公就是不聽。劉邦對此感觸很大。
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親為“太上皇”,就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極為滿意,馬上舉行大典,將太公扶上“太上皇”位。自此以後,“太上皇”這一稱呼就成了一種製度,曆代諸帝都沿用這種做法。
之所以稱“太上皇”,而不稱“太上皇帝”,是因為這隻是對活著的父輩的尊重,而且父輩並不參與治理國政。
105
烏紗帽的由來
烏紗帽最早出現在北宋初年。最初,宮廷中有人把男子裹頭用的襆頭改成一種紗帽,戴在頭上,覺得很舒服。不久,此帽被皇上看見了,皇上很喜歡,就下令朝中官員都改戴這種紗帽,皇帝自己也戴起了這種帽子。
當時的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翅有一尺多長。官員走起路來,翅就上下顫動。官員們為了防止帽翅抖落,就養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
明朝時,皇帝已不戴這種紗帽了,但官員們仍戴,隻不過紗帽帽翅的長度縮短了,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在明世宗時,人們才將紗帽真正稱為“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