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俗語故事(3)(2 / 2)

後人經常以“鯉魚躍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還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136

有眼不識泰山的由來

“有眼不識泰山”中提到的泰山,並不是指山東省境內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國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據說,春秋時代著名的木匠魯班,曾經招收一批徒弟。魯班十分珍視自己的聲譽,每隔一段時期,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魯班徒弟中有個名叫泰山的年輕人,學了好長時間,技藝也沒什麼長進。為了維護“班門”的聲譽,魯班毅然辭掉了泰山。

事隔數年,一次,魯班帶了幾個徒弟去閑逛集市,忽然發現貨攤上擺著許多做工非常講究的竹製家具,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顧客爭相搶購,“請問,這些竹製家具是誰做的?”愛才的魯班很想結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便向攤主打聽。“他是魯班大師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攤主提高了嗓門回答。

魯班聽了,不覺大吃一驚。想想當初自己把泰山辭掉,而今泰山卻如此大有作為,魯班深感慚愧,長歎一聲道:“唉,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後來,人們便用“有眼不識泰山”比喻自己的見識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認不出來。

137

一不做二不休的由來

小朋友經常可以接觸到“一不做二不休”這個詞,其意是:不做則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這個詞出自唐·趙元一《《奉天錄》第四卷:“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張光晟是陝西周至人,唐代中期北方軍人。公元755年,唐朝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在與叛軍的一次交戰中,朝廷方麵的大將王思禮坐騎被箭射中倒斃。就在他處境危急的時刻,張光晟把馬讓給他,使他脫離了險境。

安史之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官。但是,他沒有忘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光晟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此,張光晟的官越做越大。

當時在位的唐德宗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引起了各地節度使的不滿。建中三年(782年),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建中四年(783年)10月,唐德宗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嘩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唐德宗逃到奉天。

兵變獲得了暫時的成功,叛軍推立太尉朱酢為帝。張光晟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次年,唐軍將領李晟等率領大軍迫近長安,攻打朱酢的軍隊。朱酢將5000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張光晟見朱酢大勢已去,對自己當初背叛德宗深悔不已。於是,他暗中派人與李晟取得聯係,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同時指揮軍隊猛攻長安。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酢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酢逃遠後,他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

此後,李晟每次舉行宴會,總要邀請張光晟參加,並且奉為上賓。賓客們對此非常反感,有的當眾發作,表示不願與反賊同席。李晟見眾怒難犯,隻得將張光晟看管起來,等待朝廷發落。不久,唐德宗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救命,隻好執行,將張光晟押赴了刑場。

臨死時,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一不做二不休”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