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俗語故事(3)(1 / 2)

唐朝時,有一個地方官為了表達對皇上的敬意,派了一個叫“緬伯高”的人,到長安給皇上送一隻非常漂亮的天鵝。

因為是給皇上送禮,緬伯高格外小心謹慎。他一路跋山涉水,十分辛苦。路過沔陽湖時,他看到天鵝因經曆一路風塵,身上特別髒,就想給它洗一下。不料,他剛剛解開天鵝,用手抓著準備洗時,天鵝趁他不注意,掙脫了他的手掌,飛走了。他急忙伸手去抓,可隻抓到一根天鵝的羽毛。

緬伯高拿著天鵝的一根羽毛,不知如何是好。他想,給皇上進貢天鵝,結果讓天鵝跑了,這麼大的罪過怎麼能承擔得起呢?他想,何不把這根鵝毛獻給皇上,並向他說出實情,也許能夠得到寬大處理。

他到長安後,就把鵝毛獻給了皇上,並寫了一首詩:上複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裏送鵝毛。皇帝聽了他講的情況,看了他寫的詩,深為其忠誠和深情所感動。不但沒有怪罪他,而且還賞賜他許多禮物。

後來,人們就用“千裏送鵝毛”比喻禮物雖輕,而情意深厚。

134

臨時抱佛腳的由來

臨時抱佛腳是一句俗語,意思是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或倉皇求救。這句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

古時候,在雲南的南麵有一個外族建立的小國家,這個小國家的民眾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個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掙斷了鎖鏈和木枷,越獄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發現後即派兵丁差役四處追捕。那個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後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難以逃脫,便進了一座古廟。

這座廟宇裏供著一座釋迦牟尼的座像,佛像高大無比,罪犯的肩頭正好和佛像的腳麵取平。罪犯一見佛像,心裏悔恨不已,抱著佛像的腳,號啕大哭起來,並不斷用磕頭表示懺悔:“佛祖慈悲為懷,我自知有罪,請求剃度為僧,從今往後,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不一會兒,他的頭磕破了,弄得渾身上下都是鮮血。

正在這時,追兵趕到。兵丁差役見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誠信佛、真心悔過的態度感動了,便派人去稟告官府,請求給予寬恕。官府聽後,不敢做主,馬上稟告了國王王,國王篤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讓他剃發當了和尚。

後來,當這個國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國傳播佛教時,將這個故事和所產生的慣用語“臨時抱佛腳”帶入中國,成了人們常用的俗語。

135

鯉魚躍龍門的由來

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是,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隻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隻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的,從空中摔下來的鯉魚,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