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俗語故事(2)(1 / 2)

這件事流傳出去後,人們就將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為“搞什麼明堂”。由於“明”和“名”的讀音相同,所以,“明堂”慢慢地寫成了“名堂”。

127

東道主的由來

關於“東道主”的由來,有一段曆史故事。

春秋時期,秦國圍困鄭國,鄭國派燭之武勸秦國退軍。燭之武對秦穆公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二秦如果不滅掉鄭國,而讓它成為東方道上的主人(因為鄭國在秦國以東,故稱“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缺乏的資材食用,由鄭國來供應,這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秦穆公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撤軍了。

後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名詞,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請客的人,其方位的含義便不複存在了。

128

露馬腳的由來

相傳,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自小家境貧寒,當過牛倌,做過和尚,所以在選擇終身伴侶時,與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結了婚。

馬姑娘的容貌還算過得去,隻是長著一雙未經纏足的“天足”。女人腳大,這在當時是一大忌諱。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認為馬氏輔佐有功,就將她封為明朝的皇後。但是,深居後宮的馬氏卻為自己腳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人後從不敢將腳伸出裙外。

有一天,馬皇後忽然心血來潮,對朱元璋說:“我想到外麵去走走!”“上哪兒去?”朱元璋問。“三山街,”馬皇後說,“那是一條最繁華的街。”朱元璋十分寵愛馬皇後,點頭應允了。

街上貨物雲集、琳琅滿目,店內人頭攢動。坐在轎內的馬皇後正看得高興時,突然一陣狂風吹來,轎子窗簾被掀起一角,馬皇後的一雙擱在踏板上的大腳便暴露無遺。

“這雙腳怎麼這麼大!”一家布店的店小二失聲叫了起來,頓時眾人都圍上來看熱鬧。馬皇後臉上一陣發熱,趕緊下令回宮。此事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裏,朱元璋龍顏大怒,立即命刑部將店小二全家處決了,又下令將三山街上的一千多人全部發配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去了。

朱元璋雖然了結了“露馬腳”一案,但是“露馬腳”一詞卻在民間傳開了,指事情顯出破綻、暴露真相。

129

拍馬屁的由來

“拍馬屁”一詞來自明朝。明朝天啟年間,有個太監名叫“魏忠賢”,此人有一套高超的馴馬本領。魏忠賢想利用自己騎馬的本事來討皇上歡心,便奏請皇上在西校場賽馬,正好皇上閑得發慌,便降旨命京城武官參加賽馬。

這天,皇帝身穿龍袍,百官相隨,浩浩蕩蕩來到西校場。三聲炮響後,幾百匹馬像離了弦的箭,直往前躥。馬上的武官個個精神抖擻,高舉馬鞭向馬背上拚命抽打,劈劈啪啪響成一片。

魏忠賢與眾不同,待炮聲響過,他翻身上馬,手不揮鞭,隻在馬屁股上輕輕拍了三下,坐騎便四蹄騰空,快如閃電。魏忠賢的馬第一個跑到終點。頓時,全場沸騰,人人稱奇。

皇帝問魏忠賢道:“愛卿,你騎馬不用鞭打而能獨占鼇頭,是從哪裏弄來的神馬啊?”魏忠賢雙膝跪下說:“奴才的馬並非神馬,奴才能領先,主要是奴才識得馬性。要想讓馬跑得快,隻需在馬屁股上輕輕拍三下,駕馬妙法歸根結底在‘拍馬屁’三個字。”

皇帝聽了,哈哈大笑道:“愛卿能知畜生靈性,順其性而駕之,真是個大材之器。從今後,朝廷內外,事無大小,一律歸卿掌管!”

魏忠賢能識馬性,更能識皇帝心思,拍得皇帝稱心如意。從此,魏忠賢掌握朝政,倒行逆施,顯赫一時。老百姓都說,魏忠賢能到這個地步,就是拍馬屁拍來的。

由此,“拍馬屁”一語就在民間流傳開了,人們用它諷刺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奉承、討好別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