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捉刀人的由來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晉爵為魏王。恰巧在這一年,南匈奴派使臣前來朝見。曹操決定接見南匈奴使臣,但他覺得自己雖然很威武,相貌卻比較一般,無法顯出中原人物的風采,而南匈奴的使臣從未見過自己,何不找一個人來頂替自己呢?
他想到了自己的部屬崔琰。崔琰是個文官,長得身材魁梧,眉清目秀,說起話來聲音洪亮,而且一把長須一直拖到腹部,很有氣派。曹操想,用崔琰來做自己的替身,是再合適不過了。曹操立即命人將崔琰找來,要他在接見南匈奴使臣時扮作魏王。崔琰見是魏王所命,當然一口答應。
第二天,南匈奴使臣前來拜見,崔琰這個假魏王接見了他。曹操則扮作魏王的侍從,手持一把大刀,站在崔琰的身側。曹操雖然扮作了持刀的侍從,但他的威勢還在。他兩眼一直緊盯住南匈奴使臣,南匈奴使者一接觸曹操的眼神,總有一種震撼的威勢,讓他心中覺得忐忑不安。
會見結束後,曹操想了解一下今天讓崔琰假扮自己的效果,便派人去問南匈奴使臣:“你看魏王這個人怎麼樣?”南匈奴使臣想了想,回答說:“魏王氣度恢弘,風采絕世,確是大國人物。可不知為什麼,在我的感覺中,魏王身邊的捉刀人身上有一股懾人的氣勢,他才是一個真英雄。”
曹操聽了稟報,心中非常後悔。他覺得這個南匈奴使臣很有眼光,似乎已看穿了自己找替身接見的事。曹操怕授人以柄,就在使臣回去的路上,派人將他殺了。
後來,“捉刀人”被用來指有威懾力的英雄人物,現在一般用於指代替別人寫作文章的人。
131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來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訣,可在它前麵加上“不管”二字,就使它脫離了原來的數學範疇而賦予了新的含義。“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語源於一則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蘇秦主張合縱抗秦,與張儀主張的連橫事秦針鋒相對。蘇秦遍遊六國,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進行遊說抗秦,齊宣王慨歎齊國的兵力不足,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我計算了一下,每戶按三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雄兵,抗秦的兵源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若再加上別處兵源,力量就更加強大。”
蘇秦的這種算法,顯然是如意算盤,因為臨淄城不可能每戶都能達到出三個男子當兵,這裏有各種情況,有的是鰥寡孤獨,有的有女無男,有的隻是老弱病殘,所謂臨淄二十一萬雄兵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
從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含義是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和後果。
132
兩麵派的由來
兩麵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於偽裝的人。那麼,“兩麵派”是怎樣來的呢?
元朝末年,元軍和朱元璋領導的軍隊在黃河以北展開了拉鋸戰。老百姓苦不堪言,誰來了都要歡迎,都要在門板上貼上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來得勤換得也快。
豫北懷慶府人生活節儉,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一麵寫著歡迎元軍的“保境安民”的標語,另一麵寫上歡迎義軍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標語。哪方來了,就翻出歡迎哪方的標語,既省錢又方便。但想不到這個方法後來竟惹出大禍。
一次,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率軍進駐懷慶府,進城見家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裏非常高興。可是,突然一陣狂風刮來,木牌翻轉,反麵全是歡迎元軍的標語。常遇春氣極之餘,下令將凡是掛兩麵牌的人都滿門抄斬。
現在常說的“兩麵派”,就是從懷慶府“兩麵牌”演變而來。
133
千裏送鵝毛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