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
絕經期尿失禁
絕經期婦女尿失禁是老年人的較普遍問題,是折磨老年婦女最普遍、影響生活質量並且花費最高的問題之一。婦女從圍絕經期至絕經期,逐漸步入老年期,其全身各器官都在發生變化,泌尿生殖係統的變化也逐漸顯著。雌激素缺乏,使恥骨肌、筋膜、韌帶等鬆弛,支持組織的功能下降,不能維持正常的尿道位置和膀胱張力,當咳嗽、屏氣、便秘等增加壓力。而壓力性尿失禁(SUI)提出的定義為:腹壓的突然增加導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縮壓或膀胱壁對尿液的張力壓引起的。其特點是正常狀態下無遺尿,而腹壓突然增高時尿液自動流出。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尿失禁(UI)是由於不自主的尿道和膀胱壓力梯度改變,使膀胱內壓高於尿道內壓而致的溢尿。可由下列一種或多種因素引起:暫時或持續性尿道壓力下降;逼尿肌收縮;傳至膀胱的腹內壓大於傳至尿道者;過度膨脹超過膀胱彈性限度而致膀胱內壓被動升高;由於瘺管或異位尿道而致尿液分流(雖然存在正常壓力梯度)。
老年女性膀胱和尿道的特點是膀胱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老年人膀胱容量減少,殘餘尿量增多,並出現了不能克製的收縮,Alroms及Torrens曾對50歲前後女性進行了排尿試驗,
75ml/s,>50歲者,排尿速度>18ml/s,每秒排尿少於15ml,即有尿道梗阻存在。Parviren對59名老年婦女進行了排尿膀胱造影研究,發現有很多病人有小梁憩室和漏鬥樣膨出,並與泌尿係統感染無關。絕經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降低,陰道、尿道黏膜上皮變薄,膀胱頸周圍致密彈力纖維組織及圍繞尿道和膀胱頸的腺體和導管變薄。有研究證實女性膀胱三角區、膀胱黏膜、尿道黏膜細胞的細胞膜或細胞核上存在雌激素受體,而且尿道內受體濃度明顯高於膀胱內受體濃度,因此絕經後婦女易患尿失禁。研究發現給予絕經後婦女實施雌激素替代治療,可減少其夜尿的發生,從而間接證實了雌激素缺乏能降低膀胱的穩定性。動物研究表明激素撤退可影響膀胱和尿道中受體的密度和對激素的敏感性,而恢複其正常的雌激素水平又能逆轉這些影響,能增加受體的數量及其對毒蕈堿和腎上腺素的反應。而且雌激素水平的減少會促發平滑肌對神經刺激應答性的下降。
在組織學水平,解剖學和超微結構研究發現老年婦女的泌尿道平滑肌和橫紋肌有明顯退行性改變,在一般沒有明顯泌尿生殖係統病變的老年婦女也可能表現出異常的變化,這就是老年婦女易患泌尿生殖係統功能失調的原因。
老年婦女膀胱肌纖維化是最早被確認為引起排尿困難的原因之一。老年婦女膀胱中膠原纖維和彈力蛋白均有所增加,Levy和Wight重點研究了占膀胱壁厚度25%的黏膜下層,將膀胱活檢組織在光鏡和電子顯微鏡下均進行了研究,發現泌尿功能障礙,多半是由於膠原的分離和排列紊亂,尿急患者幾乎很少發現膠原組織。Elbadawi對膀胱組織進行檢查,結合尿液動力學研究,所獲得的超微結構證實了其組織學改變與臨床表現相符,肌肉細胞和軸突的變性,導致收縮力的下降,泌尿機能失常的特征是功能障礙模式有關的膀胱逼尿肌功能不穩定性及超微肌肉結構的改變。
近年來,老年性膀胱橫紋括約肌所發生的變化,加速了細胞凋亡和細胞程序化死亡,這些與肌肉細胞的減少有關,這是誘發老年女性尿失禁的可能原因。
女性維持排尿不僅依靠尿道肌肉組織,也依靠盆底的支持,女性尿道相關的盆底肌肉大體與男性相同,尿生殖膈較男性薄弱很多,除有尿道穿過外,陰道亦經尿生殖膈穿過。尿生殖膈下麵的遊離緣有會陰淺橫肌,起於坐骨結節,止於中心腱。坐骨海綿體肌起於坐骨結節,止於陰蒂。球海綿體肌起於中心腱,肌肉於陰道兩側分開,經過陰道口和尿道,止於陰蒂。恥骨尾骨肌起於尿道與陰道側壁,這些肌肉對盆底有支持作用,也起著懸吊尿道的作用。這些肌肉的損害,可使尿道長度縮短,尿道阻力降低,這也是引起老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