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絕經期尿失禁應該做哪些檢查?(1 / 1)

檢查:

1、可用一種簡單的棉簽法測定尿道膀胱後角大小及尿道下垂程度。

方法:用蘸有利多卡因棉簽放入患者尿道口深4cm。

(1)尿道無解剖缺陷:棉簽維持與水平呈-5度—+10度原水平位。

(2)如尿道膀胱後角已消失,但後尿道尚未向下移位,則棉簽遊離端仍可維持原來水平或稍向上移位,但不超過10度。

(3)如尿道支持組織已有嚴重削弱,後尿道下垂顯著,表示尿道已遠離恥骨聯合,則棉簽遊離將明顯上升,可與水平線形成45度以上角度。

2、尿道壓的測定尿道壓力圖常可證明壓力性尿失禁病人在靜息狀態的尿道括約肌功能減弱。尿道壓力圖可以明確是否為內括約肌障礙型壓力性尿失禁。

3、尿動力學檢測基本的尿動力學基本檢測包括尿流量測定和膀胱內壓測定。

(1)尿流量測定:是一種無創、易行和價廉的檢查方法。患者在最大膀胱容量下在尿流量測定儀上排尿,了解最大排尿流速、平均排尿速度、排尿時間和排尿量。最大排尿速度

800ml,禁做壓力性尿失禁手術。

排尿流速減低、排尿長,意味著術後有尿瀦留的可能。

(2)膀胱內壓測定:患者在尿流量測定後,先行殘餘尿測定。無菌條件下從尿道口插入膀胱內插管至膀胱頸水平,用來測定膀胱內壓力。同時從肛門插入一直腸導管,用來測定腹腔內壓力。從膀胱內插管以10—100ml/s流速注入室溫的生理鹽水,記錄第一次尿感的膀胱體積;同時囑患者咳嗽和讓患者聽水聲,觀察有無漏尿情況;最大尿感時,記錄此時的膀胱體積,並觀察咳嗽和聽水聲時的漏尿情況。

膀胱內壓側定的正常結果:殘餘尿400ml;膀胱內收縮壓隨注水而上升,注水停止壓力不在回至基線;無逼尿肌布局穩定收縮。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為無逼尿肌部穩定收縮,腹壓增高時有漏尿。

1、膀胱尿道鏡檢查能直接觀察膀胱、尿道、憩室、尿瘺口、腫瘤、結石、炎症、測定殘餘尿、觀察尿道口位置及變異,膀胱頸形態。了解尿道長度、張力和排除膀胱黏膜的病變。

2、膀胱尿道造影能檢查其形態,還能幫助了解其功能情況:

(1)尿道角度改變:側位片上,測量尿道後角及尿道傾斜角,正常者尿道角在90度—100度,尿道傾斜角在15度—30度,最大不超過45度,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常在X線上表現為尿道解剖關係改變。

Ⅰ型:尿道後角完全或不完全消失,但尿道傾斜角正常(10度—30度)或比45度更小。

Ⅱ型:尿道後角消失,尿道傾斜角>45度,膀胱頸有關支持組織薄弱,產生症狀嚴重,治療更困難。

(2)膀胱尿道位置改變:以恥骨聯合為標誌,測量腹肌鬆弛及腹壓增加時膀胱頸與標誌的距離。正常者,鬆弛時膀胱頸位於恥骨聯合中下1/3交接處,腹壓增加時向下移位0.5—1.5cm,同時膀胱頸不在膀胱的最下緣。壓力性尿失禁者,腹肌鬆弛時,膀胱頸低於正常,腹壓增加時進一步降低,向下移動範圍大於正常,而且膀胱位置低於膀胱任何部位。

(3)膀胱頸改變:正常者膀胱呈關閉狀態,即使腹壓增加也不開放,壓力性尿失禁者,即在用力時膀胱頸開放,呈椎狀。

動態膀胱顯影錄像(VCD)可以動態和連續地觀察膀胱、膀胱頸的變化,是一種最精確診斷膀胱高運動性的方法。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臨床未被廣泛應用。

3、磁共振成像(MRI)在軟組織的區別上可產生清晰的圖像。並可通過陰道內放置腔內卷和直腸內放置外卷技術來提高圖像的清晰度。有學者通過MRI對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組織進行研究,發現尿失禁與尿道紋狀泌尿生殖括約肌的多少有關。也可以對膀胱前間隙的進行測定。

4、超聲檢查可以經陰道和經直腸進行檢查。了解靜息狀態和Valsalva動作時膀胱的位置改變,從而了解膀胱頸活動度。新近有文獻報道結合計算機技術可以輔助進行更精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