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怎麼引起的?(2 / 2)

2、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子宮內膜的病理變化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由於子宮內膜缺乏限製其生長的孕酮(P)的作用,僅受單一雌激素(E)刺激,故內膜可因血中E水平的高低,E作用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子宮內膜對E反應的敏感性而呈現不同程度的增生狀態。少數呈萎縮性改變。

(1)增殖期子宮內膜:子宮內膜所見與正常月經周期中的增生期內膜無區別,隻是在月經周期後半期甚至月經期,仍表現為增生期形態。

(2)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根據國際婦科病理協會(ISGP,1998)分類如下:

簡單型增生過長(腺囊型增生過長):指腺體增生有輕至中度的結構異常。子宮內膜局部或全部增厚,或呈息肉樣增生。鏡下特點是腺體數目增多,腺腔囊性擴大,大小不一,猶如瑞士幹酪樣外觀,故又稱瑞士幹酪樣增生過長;或腺體輪廓不規則,腺體較擁擠,腺體與間質比例增加;但無腺體背靠背現象和細胞的異形性。腺上皮細胞為高柱狀,可增生形成假複層,核橢圓形,染色質致密,可見核仁;胞質含有豐富的RNA,染色略藍,並可見透亮狀細胞,係進行分裂的細胞停止在分裂前期或中期所致。脫氧核糖核酸合成活躍,細胞內常有糖原小滴及脂質顆粒,腺體含有較多黏液,尤其是酸性黏多糖,在細胞頂緣。間質常出現水腫、壞死、伴少量出血和白細胞浸潤。

複雜型增生過長(腺瘤型增生過長):指腺體增生擁擠且結構複雜。子宮內膜腺體高度增生,呈出芽狀生長,形成子腺體或突向腺腔,腺體輪廓不規則,可呈鋸齒狀或乳頭狀,腺體擁擠密集,形成背靠背現象,腺體間僅少量結締組織。腺上皮細胞生長活躍,呈高柱狀,複層或假複層,透亮細胞增多;胞質內富於RNA,核內有豐富的脫氧核糖核酸,分裂活躍,分裂象增多;腺細胞可發生纖毛化生,嗜伊紅化生,漿液乳頭狀化生等;間質內可出現成熟的鱗化細胞,或小結節狀較不成熟的鱗形細胞,甚至突向腺腔形成桑椹樣結構;間質內尚可見含脂質的泡沫細胞。總之,在複雜型增生過長的內膜中腺體具有各種結構異常及腺上皮的增生,但腺上皮細胞的形態仍是正常的,各種化生細胞的核是規則的,不具有惡性細胞的特征,仍屬良性病變。

不典型增生過長:即癌前期病變10%—15%可轉化為子宮內膜癌。不典型增生過長的內膜在上述簡單型和複雜型兩種增生過長的基礎上,腺上皮出現細胞的異形性,小區域腺體可出現篩狀結構,腺細胞呈複層或假複層,排列紊亂,細胞大小、形態不一,核增大、深染、極性喪失,核漿比增加,核仁明顯,染色質不規則聚集,染色質旁透亮,並可有巨核細胞,細胞內及腺腔內有炎性滲出。複雜型與不典型增生過長的鑒別,主要在細胞核的改變。輕度異形性細胞,細胞核增大,染色質細、分布均勻;中度異形性細胞,核增大並有多形性,核仁明顯;染色質成簇、分布不均勻。細胞不典型出現於簡單型增生過長中者,稱簡單型伴細胞不典型增生過長(簡單的非典型的增生);細胞不典型出現於複雜型增生過長中者,稱複雜型伴細胞不典型增生過長(複雜的非典型的增生)。

萎縮型子宮內膜:檢出率1.9%—21.9%。子宮內膜萎縮菲薄,腺體少而小,腺管狹而直,腺上皮為單層立方形或低柱狀細胞,間質少而致密,膠原纖維相對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