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標(1)(3 / 3)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曆史給我們的印象是:農村、農民,永遠是貧困不堪、衣食凋敝、家徒四壁、朝不保夕的樣子。即便有過“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和“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愉快勞動的生活場麵,那也隻是文人眼裏的農村生活狀態,農夫內心的現實體會,隻有那些臉朝黃土背朝天的世世代代的農民自己心裏明白。農村也有歡樂的時候,風調雨順,同慶豐年,也有“置酒慶歲豐,醉倒嫗與翁”的短嶄歡樂時刻,但即便如此,也會發出“麥野桑村有酒徒,過門相見醉相扶。朱門日日教歌舞,也有儂家此樂無?”的感慨。

進入二十世紀,中國終於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專製社會。但是連年的內外戰爭,使得中國廣大農村陷入長期的戰亂痛苦之中。雖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陣營裏,根據地的翻身農民開始沉浸在“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憧憬中;國民政府統治區一些社會學學者搞新農村發展試驗,也曾期許著在中國為農村找一條光明大道,但都不成功(有關這種鄉村建設的試驗,下章將會係統介紹)。建國後的農村,有過太多的大起大落,長期的動蕩和不和諧,大部分農村難以改觀。形象地說,電影《老井》中的主人公的心態和追求比較真實;而《我們村裏的年輕人》雖然描繪了歡樂進取的新農村,但多少有些“虛”。

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有了巨大的飛升,也給農村的生活改善帶來了曆史的機遇。許多農村脫貧致富,甚至有了令人羨慕的超富的村莊:象華西村、南街村、大邱莊等典型,還有更新的村莊不斷出現。他們由於經濟發展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有特殊的帶頭人順應時代潮流,在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條件下,達到了相當水平的發展境地。農民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富裕程度超過了全國農村的發展水平。然而理性的學者們並沒有被這些現象所迷惑。在欣喜的同時,他們還在探索,還在發現。有一個目標漸漸清晰起來,那就是不僅有富裕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要有一個政治清明的和諧而宜居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還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生活習慣的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環境。這一切,都包括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之中。那就是:

“社會主義民主法製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係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

聯係上文對中國曆史的簡單回顧之後再來體會這些目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中央的思路每一條都和農村、農民有關;中央的思路合情合理且標準很高。如果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奮鬥,如果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到了2020年,一個和諧、富裕、活力的新農村麵貌,即將出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