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標(4)(2 / 3)

2.明確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農村文化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經濟、建設小康的目標,堅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和“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活躍和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加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3.把握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目標相適應的。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建設富庶、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到2010年,全國農村要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或綜合性文化設施,鄉鄉有文化站,有條件的村積極建立文化室或圖書室,滿足人們就近、經常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麵積和綜合服務能力基本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主管部門製定的標準;農民群眾能定期觀賞專業藝術團體演出和參加各種業餘文化活動;農村電影放映達到全國每個行政村平均每月放一場電影;文化娛樂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例有較大增長,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有顯著提高。

二、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鞏固農村文化陣地

4.搞好“兩館一站一室”建設。文化設施是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及村文化室是農村基層重要的文化工作網絡和文化活動陣地,也是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各地要把“兩館一站一室”建設列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小康目標,列入年度計劃,落實建設經費。要參照文化部製定的《文化事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本地區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進行一次全麵的檢查和評估,摸清底數,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建設。要進一步推動“萬村書庫”建設,動員社會力量,幫助農村建立圖書室。我國農村各地情況不同,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內地與邊疆,差別很大,文化設施建設必須堅持因地製宜,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使文化建設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努力滿足本地區農民的文化需求。邊遠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無條件分開建圖書館、文化館的,可建綜合性的文化設施。有的地方鄉鎮文化站單獨建設有困難的,文化部門可聯合有關部門共建綜合性的文化設施。在牧區、山區應發展多功能的流動文化車。

5.管好、用好文化設施。農村文化設施不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發揮這些設施的功能和作用。農村文化設施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崗位責任製和目標管理責任製,加強對設備器材的維護、保養和使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針對一些地方文化設施管理不善的問題,要開拓思路,探尋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對那些確實無力管理的設施,在保證國有財產不受損失和堅持黨的文化方針,確保文化設施的性質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製定合理的承包措施,由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承包、管理。公益性文化設施被擠占、挪作它用甚至被拍賣用作商業性活動的,要堅決收回。要全麵發揮基層文化設施所具有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多種功能和作用,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文化科技知識講座等,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幫助農民致富。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還可以利用文化設施舉辦各類文化補習班,積極配合農村掃盲工作。

6.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加大文化建設投入。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幹規定》(國發〔1996〕37號文件)製定的各項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特別是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要切實加大投入,加快這些地區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要重點解決無圖書館、文化館的縣和無文化站的鄉鎮的館站建設問題。對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要繼續堅持地方投入為主,國家適當補助,積極爭取社會投入的原則。各地要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在國家增加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集體、企業、個人和社會各方麵的力量資助文化建設,或興辦農村文化設施。要鼓勵村民委員會利用村集體經濟力量和發動農民自己動手籌建村文化室或圖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