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中國農村文化發展簡史及現狀(2)(3 / 3)

到了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統治,實現了共和。最初的二十年,磕磕拌拌、一路歪斜地走過來,非常勉強的完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現代發展進程。從政治到經濟,從社會到文化,從城市到鄉村,開始與世界互動。大批西方先進思想湧入國內,許多新型知識分子開始囫圇吞棗似的吸取西方進步思想。都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富國強民。其中比較有名的,且已經造成較大影響的,於中國農村建設發展有關的,莫過於“鄉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那是在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教育改革運動的開展,鄉村教育活動也迅速展開。從1925年到1935年,在全國各地農村建立的民眾教育實驗區達193個。各實驗區的立場、觀點並不一致,但互相聯係,互相通氣,形成一個頗具聲勢的鄉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起主要代表有黃炎培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範和山海工學團、梁漱溟與鄉村建設派、晏陽初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最早提出劃區實驗與發展農村教育的,是黃炎培及其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25麵8月,黃炎培在山西發表了《山係劃區試辦鄉村職業教育計劃》,提出了選擇農村實驗地區的標準,在鄉村推行職業教育組織以及解決費用辦法等。隨後,中華職教社提出了《試驗農村改進計劃》,隻出了劃區實驗農村教育的意義:“鑒於近今教育事業大都偏向城市,又其設施限於學校,不獲使社會成為教育化,愛擬從農村入手,劃定區域,從事實驗,期以教育之力,改進農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會革新之基。1982年,中華職教社具體製定了11條劃區實驗農村改進事業的範圍和標準,規定選擇試驗區的條件為:“甲、人口在三千以內者;乙、麵積在十方裏以外二十方裏以內者;丙、交通便利者;丁、無極不治安之狀態者;戊、有地力有給養其人民之可能者;已、無其他故障足以妨礙試驗進行者”。事業成功的標準為“以無曠土、無遊民、村民生活狀況日趨改善、知識日進、地方生產日增”。試驗區改事業共22個項目,包括農事生產、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等。隨後,中華職教社先後創辦了江蘇昆山縣徐公橋第一試辦區、江蘇鎮江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江蘇吳縣善人橋農村改進試驗區、滬郊農村改進區等,同時創辦了徐麼橋講習所、上海漕河涇農村服務專修科、漕河涇農學團及浙江諸家橋農村改進試驗學校等。在中華職教社的努力下,這些農村試驗區的鄉村建設有了一定的進步。

陶行知及其創辦的曉莊師範、山海工學團。1926年,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批判傳統教育,開展鄉村教育運動。1927年,他發表了《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指出:“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往城裏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不造林。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陶行知認為鄉村教育的“生路”在於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實行“教學做合一”的“活教育”,“要從鄉村實際生活產生活的中心學校,從活的中新學校產生活的鄉村師範,從活的鄉村師範產生活的教師,從活的教師產生活的學生、活的國民”。根據這種“生活教育”與鄉村教育理論,1927年2月,陶行知在南京市郊農村開辦了曉莊中心小學,3月,開辦了曉莊師範,實行以萬物為導師、宇宙為教室、生活為課程的教育實踐,提倡“與馬牛羊雞犬豕作朋友,向稻粱菽麥黍稷下功夫”;在教學中實行“教學做合一”。曉莊師範附設小學、幼稚園、民眾夜校、還開辦了曉莊醫院、曉莊聯村救火會、武術會、中心菜園、中心木匠店等,提倡修路、種樹等,積極支持師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反帝反封建鬥爭。陶行知教育學生“鐮刀到處無荊棘,鋤頭底下有自由”。鮮明的宣告:“教育要與土豪劣紳鬥爭,與帝國主義壓迫奮鬥,與傳統教育奮鬥。”1930年4月,曉莊師範遭到國民黨政府查封,陶行知遭通緝,被迫流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