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和十月,全國各地之鄉村都要舉行兩次全體村民大會餐,名曰“鄉飲”。屆時,全體村民必須在進餐之前,聆聽年高望重者發表訓詞,報告和宣讀朝廷最新發布的法令文件,所有行為不軌者將在此受到批評教育。(同上。以上均引自《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李亞平著)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即將在中國產生的前夕,一位出身貧苦的皇帝,能有如此作為,為中國農村的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設作出積極的努力,真是難能可貴。這為中國農村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和實例。當然,那個時候的中國,用“文化建設”這個概念其實很勉強,隻不過人類在經濟生產發展到一定時期,當基本的溫飽解決以後,富有思想的人類,就會有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已。過去的史學理論方麵,往往全盤否定皇帝的思想。對安邦定國的思想,還可以大加讚揚。而為老百姓說話,為農民說話,為農民作些實事的皇帝,則三緘其口,這是不對的。
到清代,十朝皇帝中,多數還是重農恤農的。至少,從曆朝皇帝的批閱奏折中可以看到他們相當多的心血。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思想就幾乎統領著曆代皇朝的精神世界。古希臘神話中雖然也有一位“農神”墨特爾(DEMETER)女神,她雖然是最高天神的胞妹,與宙斯生下了冥土女王帕塞弗恩妮,但她的知名度卻並不高,在希臘眾神中也不起眼。而中國古代的農神卻大不一樣,華夏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即神農氏奉為農神,又把最早的一位農官後稷,也尊為農神,把他們看成是農業的創始者。所以在中國,叫“先農”。神農氏、後稷被尊為神,自漢朝以後,曆代曆朝都要受到祭祀。先農壇就建立在皇帝親耕的一塊“一畝三分地”旁邊。(這實實在在的一畝三分地,成了一句民間俗語。)清宮裏的許多建築都與祭祀農神有關:天壇祭天,祈年殿,是明清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主要地方;皇穹宇,是帝王祭祀玉皇大帝時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地方;社稷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五土之神和五穀之神的地方。壇上分別鋪有黃、青、紅、黑、白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同時,也是以農立國的一種象征。最直接與祭祀農業神的地方則是“先農壇”。神農是最先教人耕種的的人。每年春天,皇帝要親自率眾臣到先農壇行“耕藉禮”,以祈求豐年。藉田製度,是曆代統治者重視農業、以農為立國之本的產物。這一製度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曆代帝王無不執行,相沿不廢。每年歲首,天子親執耒耜,率三公九卿躬耕帝藉。設藉田的目的是為了使君王“先知稼檣之艱難”。具體過程是:皇帝乘載有農具的“耕車”(是不是一種沒有動力的人力拖拉機?),在眾多儀仗的簇擁下來到先農壇,親祭先農之後,在規定的田地(號稱“一畝三分地”)親手扶犁執鞭,在侍從的輔助下往返耕田三周,即所謂三推三反。王公貴族大臣依次往返耕田五次或九次,然後登上觀耕台,看農夫把剩餘的田地耕完。整個藉田過程都伴有音樂,或表演舞蹈。這種由最高統治者象征性的親自扶犁耕種的儀式和製度,最典型的表現了農業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此外,還有“先蠶壇”,其意義也是一樣的。長期以來,我們提起這件事,總是用鄙夷的態度來評價,總是用強烈的階級觀念來評價。其實,這種重農的思想及其形式在農業社會的條件下十分重要。就像現代領導人參加各種“剪彩”儀式,祭奠儀式一樣。它有警醒作用,有啟示作用,是一種正麵的農業文化,民族文化。其實,中國的農業地位直到今天也是頂天立地的。君不見,每年的第一個中央文件,也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每年開頭,最關注的大事肯定是農業的。因此,在我國形成習慣,被叫作“一號文件”。
清皇朝曆史上的最有建樹的幾位皇帝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這都體現在他們的重農、憫農的思想和作為之中。我們相信,他們為了祖宗的江山,受了幾乎一生的封建大一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教育,這種重農思想是真實的。那麼在農村文化方麵,鼓勵安定、鼓勵“政通人和”、喜愛農家文化、甚至親躬參與,與民同樂,也都是順理成章的了。在這裏就不用展開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