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語言中也強烈的反映著農村文化的內涵,我國農民千百年來豐富的文化情感錘煉了豐富的民間語言。讓我們來看:“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方一俗,入鄉隨俗”,“自己的兒女中女兒最親,別人的孩子中女婿最親。”多好的思想境界!這些通行全國的農村民間語言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的新農村中該有多麼大的精神作用呀。再看:“肥水不落外人田”、“現上轎,現紮耳朵眼。”、“請神餃子送神麵”、“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換錢。”、“藥補不如食補”、“原湯化原食”、“虱子多不咬,債多不愁。”、“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深耪棉花淺耪瓜,不深不淺耪芝麻。”“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這是農民兄弟長期體驗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也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所以,對中國民俗的了解,就會對中國的農村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節改善農村文化生活的努力和試驗(明、清及國民政府時期)
中國是一個長期處於農業文明社會的國家,由於國家體製落後,生產方式落後,人民生活也長期處於貧困、蕭疏的境地。但是早就明曉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的中國人,農政策,倡導“農為國本”、“食乃民天”的重農理論。以至於,春秋範蠡開田土,方削越王之恥;戰國商鞅獎耕織,遂成秦王之業;始皇嬴政焚詩書,獨免種田植樹之籍。這些傳統的思想、理論和政策,至今仍有發人深省之處。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農業,不但表現出中國人善於圍繞國計民生創造奇跡,它同時也在影響和製約著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走向。古人稱:“務農桑,足衣食,此禮儀之所以起,孝悌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可見農村文化的曆史悠遠及深刻。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呈現絢麗多彩的百家爭鳴局麵,百家中就有一個“農家”,提出過極為深刻的科學的農村文化思想。
曆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基本上是巧取豪奪、魚肉百姓的施政思想,鮮有站在勞動人民立場上說話的。隻有極少數幾位帝王,因為自己出身社會底層,在位極人臣,身居大位之後,能體察民情,替老百姓說幾句公道話。而在這一方麵,朱元璋就是一例。他當了皇帝以後,刻骨銘記自己小時候父母兄弟曾經經曆過的極為貧苦的痛苦生活。洪武元年,許多地方持續發生旱災,朱元璋誠惶誠恐,在父母亡靈麵前禱告:絕不敢忘記父母當年吃草根樹皮的苦難,願與天下百姓共甘苦,率所有妻妾吃半個月草根粗米,以反省上天的譴責與懲罰,並為百姓祈福。(《明太祖實錄》卷40)
關於農民問題,朱元璋曾說:“昔日,在民間看到饑寒交迫的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心裏常常會產生一種厭世的心情,恨不得能夠馬上替他們死了。戰亂年代,見到這種情形時,也是同樣心生惻然。如今,我代天治民,若天下還有流離失所的人,那就不但有悖於自己拯救百姓的願望,也沒有盡到代天的責任。”(《明太祖實錄》卷96)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朱元璋這位貧民出生的皇帝對中國農村的生活狀況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對於農村的道德文化建設也有過極為特殊的作為。比如,他下令在全國每一個鄉村都要建設一座“旌善亭”和“申明亭”。“旌善亭”是用來表彰鄉間通過男耕女織誠實勞動,並向積極繳納皇糧且在民間有遵紀守法、善行義舉的良民的。他們的名字和好人好事將被嚴肅認真的鐫刻在亭中,以此來激勵人心之向善。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申明亭則是處理村中糾紛的場所。舉凡婚姻、財產、爭占、失火、盜竊、罵人、鬥毆、錢債、賭博、擅食田園瓜果、六畜踐食禾稼、褻瀆神明等等。,都要在此由年高望重者予以仲裁。那些行為不檢者的名字及其壞人壞事,也將被一絲不苟地摹寫在亭中,以此警醒後來者不要重蹈覆轍。”(《教民榜》,《明太祖實錄》卷255)
他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麵,還有許多獨到的做法,雖樸實,但卻實用。比如,他還要求每個鄉村都要選派一位老人,每月六天,於暮靄四合時分,炊煙嫋嫋之際,在鄉村街道上,搖著銅鈴,大聲朗誦宣講皇帝親自製定的“六諭”:——要孝敬父母,要尊重尊長,要友愛鄰裏,要教育好子女,要安居樂業,不要為非作歹!(《教民榜》,《明太祖實錄》卷255;董泌陽《碧裏雜存》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