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國農村文化發展簡史及現狀(1)(1 / 3)

第一節貧困、中庸然而充滿期望的中國農村文化

季羨林先生說:“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詞兒,一看便明白,一問便糊塗。”國內外學者對此作出過極大的努力。企圖用一段簡短的文字對它作出解釋。在這裏,完全沒有必要去羅列那些理論。為了幫助大家對此能有個基本清晰的認識,我們拿一本曹世潮先生的《文化戰略》的理論著作中的一段話來談談什麼是文化。這本書,可以說是在對文化眾說紛紜的時候,最接近於科學和權威的一種理論著作。他說:“正如一個人的個性決定了這個人的風格和獨特性一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決定了這個民族的特異性和風範。”“文化是文化成員的一種共同的特質。文化不是外在的,它在你的心裏,是你心裏所默認的自覺的觀念、意識和規則。”過去在幾百年、上千年的舊中國,鄉間的公共場所,如祠堂、廟宇、街頭等地,常常有人在牆上貼出寫有“敬惜字紙”的紙條,就是教人不要把寫有或印有文字內容的紙張隨便處置,要尊敬人寫出的文字(根本不考慮寫的是什麼內容),這四個字由於特定的文化環境造成的心理態勢,使得絕大多數人,包括識字不多,甚至基本上都不識字的農民在內的人民在心靈深處產生了奇特的威懾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真能遵守他的威力,保護好有字的紙張。這就是“心裏所默認的自覺的觀念、意識和規則”,這就是文化。這是中國農村曾經有過的一種文化現象。“文化是因人而生的,文化是內在的。它是人的標誌,也是人的內涵之一。”“文化總是在特定的人群中滋生、認同和發展著…所謂特定人群,是指歸屬於某一特定的社會組織中的人群。它可以是一個民族,可以是一個階層,也可以是流行群體。”農民就是一個階層,是一種特定的人群。在它們中間產生的一切認同,就是農民的文化。比如“孝順心”,盡管社會風氣不佳,卻永遠還強烈的占據著中國大多數農民的心靈。誰要是不孝,就會遭到周邊人的強烈反對。在比如民俗,民間信仰,就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地區、一個鄉鄰共有的一種心理認同。“文化是一些觀念和規則在特定人群普遍認同和自覺行動時才產生的,文化是與人共生的,文化活在人們的心裏。文化是眼下我們所共同認同的那些東西,它是現實的、立刻的。所以文化是當下的。文化和人結合著,附著在人的生命體上。這群人存在、這些生命體存在、這個民族存在,文化也存在。”“文化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過去的東西是不是文化?不完全是,他們可能是文物、文藝、文獻、文明,但不完全是文化。隻有那些還存在於人們心中的意識、觀念和規則才是文化。許多東西留存下來了,但它們已經物質化了,那就不是文化,他們可能是文物,是文獻。”這些理論成果,可以大致幫助我們了解文化的基本含義,而且,所謂農村文化建設問題,首先也應該把這個基本概念弄清楚。

中國農村的文化,肯定有自己的哲學範疇。要想大致把中國農村的文化現象表述清楚,是一件很難的事。作者認為,要想認識中國的農村文化,從一些中國民俗中就可以基本了解。所以,我們不妨知道一點中國民俗學範圍的東西,來理解農村文化所涉及到的社會現象。提起中國的民俗學,當代學術界公認的權威人物之一,就是民俗學家鍾敬民先生。他的一部《民俗學概論》已經成為目前不多的幾部有關著作中的一部。書中將我國城鄉民俗史中所涉及到的範圍,羅列了十幾種,與農村民俗有關的就有:物資生產民俗(又分農業民俗、狩獵遊牧和漁業民俗、工匠民俗、商業與交通民俗),物資生活民俗(又分飲食民俗、服飾民俗、居住建築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俗,民間信仰民俗等等。此外還有與民俗構成有關的:民間科學技術、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語言、民間藝術、民間遊戲娛樂等等。無疑,中國的農村文化與民俗的形成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可以這麼說:中國的民俗,尤其是農村民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承載著中國農村文化的表現形態。

比如農業民俗。農業民俗是伴隨著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生活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它是農民在長期的觀察和生產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產物。其中包括:農業耕作的時序節令習俗、占天象測農時的習俗,比如河南的農諺說:“立春晴一日,農夫不費力。”;陝西則說:“元旦,宜晴不宜陰,是日宜雪,必兆旱。”;江蘇農民說:“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這類習俗雖不一定絕對可靠,但其中包含著一定的科學因素。它是農民多年經驗的彙集和智慧、心血的結晶。成為一種種植文化。此外還有卜農事豐欠,祈福禳災的民俗、農業禁忌、祭祀的民俗等等。在北方農村,最被人重視的農時莫過於冬天的數九了。原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被中國人分為九個段落,每一段為九天,依次被稱為“頭九、二九、三九…”。九九消寒的習俗十分有趣,實際就是一種民間節令文化。元明時期,最盛行的是“畫九”;清代則為“寫九”。所謂畫九,就是畫素梅一支,上有八十一瓣,每天用色筆染一瓣,待到花瓣全染好,九九結束,春天也就來了。有人寫詩詠道:“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百,看到今朝是杏株。”你看,多麼有趣的農閑文化!寫九的方法很多。有一種是寫出筆畫為九的九個字,其中,最流行的是“亭前柳樹珍重待春風”,每個字都是雙鉤中空的,從每年的冬至節開始,主人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開始,每天填寫一筆。每字九筆,填寫完一個字,就過完一個九(九天)。句成而八十一天盡。有的用朱筆寫完當日一筆之後,還要用白色細筆在這個筆畫上填寫當日天氣情況。最後留下一份完整的冬天天氣記錄。極有娛樂性。是教育孩子和農閑文化的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在充滿電視節目的現代冬日,這種民間文化活動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