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國農村文化發展簡史及現狀(1)(2 / 3)

民間習俗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男婚女嫁和喪葬祭奠了。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禮記》和》《儀禮》,把婚姻儀式規定為“六禮”。此後兩千多年間,“六禮”成為婚姻程序的基本內容。1.納彩。男家向女家送一點禮物表示求親。2.問名。男家詢問女家姓氏,以避免“同姓通婚”。3.納吉。男家卜得吉兆後,去女家報喜。4.納徵。確定關係後,男家正式向女家送去訂婚禮品。5.請日。雙方擇定完婚吉日。6.迎親。結婚典禮。到了成親的那天,親朋畢至、酒宴如儀。這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日子。的確,既然婚姻是“人之大倫”,為它破費再多,在中國人的傳統心理中也是順理成章的。大操大辦的習慣好像幾千年也沒有變,現在更是成為農村習俗的重要組成了。它和低俗的鬧洞房活動,成了當今破壞農民正當婚俗的兩大反文化現象了。我們應該下大力氣扭轉這種風氣。與其同時存在的喪葬民俗,也有悠久的文化內涵。本來是人之常情,表達親人對死者的懷念和敬仰,可惜的是,演變至今,它也受到了低俗習慣的汙染,不僅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而且迷信失控,演繹愚昧,破壞了農村文化。

比如工匠民俗。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人們住房和生產工具的需要,一些手藝超群的能人變成了專門從事製造技藝的工匠。產生了泥瓦匠、石匠、木匠和鐵匠。為了滿足人們家庭日常用品的長期需求和維修,便產生了窯匠(陶匠)、篾匠、焊匠、擀氈匠、箍桶匠、鑿磨匠、補鍋匠;此外還有象織匠、染匠、皮匠、裁縫、鞋匠和首飾匠、畫匠、塑匠、樂器匠等等。在工匠生產民俗中技藝傳承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墨子》總結道:“百工以方為矩,以圓為規,直以繩,正以懸,(衡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孟子》中所說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既是工匠的道理,也成為國人行為處世的道理。從而形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工匠的生產習俗,還歸納出許多中國人的行為文化,“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人不親行親”、“上粱大吉”等等。

再比如,在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麵,中國各族人民形成了大量的、豐富的民俗習慣,這也是一種民俗文化。這方麵的素材太多,多到幾乎無法統計或記錄。南方的、北方的;漢民的、少數民族的;男的、女的;年輕人的、老年人的;各有各的民俗內容。這既是我國農村廣大農民的現實生活實際狀況,又是農村民俗文化的生動載體。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生活,就要保護和挖掘民俗文化。同時,要善於從民俗文化中吸取營養,創造性的發展具有中國民俗文化內涵的現代農村文化。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關方麵會應國外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邀請,組織完全民間的,具有濃厚民俗內容的農村工匠、民間工藝大師在國際性的會展或者博覽活動上進行現場表演。去的人原汁原味、“土得掉渣”,一句外語也不會說,但卻大受歡迎。不但被人圍觀,索要作品,還要交流、上電視。出盡風頭。這說明,中國的民俗文化,幾乎完全來自農村,代表了中國民間文化,成為國際間的友好使者,為國家爭了光。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