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標(7)(1 / 2)

我國地方和基層發展文化的目標其實是根據每個縣、鄉(鎮)、村自身的經濟力量以及需求特點來製定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為了幫助我們了解這方麵的情況,筆者特地選擇了一個省的設定發展目標文本,供大家參考。

(例)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標

“為促進江蘇農村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積極構建和諧江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省委提出的“兩個率先”目標,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5]27號)精神,結合江蘇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江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確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加大政府投入,調整、整合農村文化資源配置,深化農村文化體製改革,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至2010年,全省縣、鄉(鎮)、行政村都有一定規模的文化基礎設施。農村文化工作體製機製逐步理順,農村文化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每個鄉鎮都配有專職文化幹部。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使得農村文化工作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麵發揮出積極作用。

(一)加強鄉鎮、村文化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建設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十五”期間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的基礎上,縣文化館要具備綜合性功能,圖書館要加強數字化建設。

建立省、市、縣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至2010年,實現“鄉鄉有5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動中心,(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動室、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

實施江蘇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對全省低於300平方米的493個鄉鎮文化站,省財政按照分地區、分檔、分類補助的原則,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則給一定的資金補助,市、縣財政也給予補助。鄉鎮文化站建設的要求是,除已有的鄉鎮影劇院和露天文體活動場地外,文化站綜合設施的建築麵積不低於500平方米。到2008年,建成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服務優良的鄉鎮文化站綜合設施,實現“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

各縣(市)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的行政村文化室建設。村文化室建設可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製宜,“一室多用”,明確一名村幹部具體負責。可將閑置的廠房、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閑置校舍,改造為村文化活動基地。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麵的作用,在不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前提下,提倡中小學的圖書室、電子閱覽室、體育等設施定時就近向農民群眾開放。

(二)創新文化站體製機製。改革現行的文化站管理體製、投入機製、進人與用人機製,增強文化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我發展的能力,激發鄉鎮文化站的生機與活力。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鼓勵和吸收多種經濟成份參與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按照確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屬性、引入競爭機製和進行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創新管理體製與運行機製。

對文化站實行雙重領導。縣(市)文化局加強對鄉鎮文化站的業務指導,文化站新進人員必須通過文化局的業務考試後才能錄用;文化局對鄉鎮文化站實行目標責任製考核;對新進文化站的人員進行技能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

(三)全麵實施“三送工程”。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事業。省政府加大對農村電影放映專項補助資金投入。蘇北、蘇中地區放映一場16毫米電影,每場成本在100-120元。由省文化廳重點做好配送電影拷貝工作,豐富農村電影片源;省財政廳設立農村電影放映補助資金,由文化廳組織考核、驗收後,給予農村電影放映隊每場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助。探索農村電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積極推進農村電影數字化進程;到2010年,實現全省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徹底解決農民看電影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