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標(6)(1 / 2)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要以自然村為重點和立腳點。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必須克服改變“鄉鎮所在地就是農村”這一認識上的誤區,在這一誤導下往往送文化到鄉鎮就視為到了基層,很難延伸到自然村,造成農村文化陣地不牢、文化生活缺失、文化土壤“板結”、文化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現狀。改造農村落後文化,就必須明確農村文化建設的最基層是自然村,自然村才是聚族而居的最基層,那裏存在著封閉、隔離、孤立等問題。自然村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目的地,住在自然村的才是絕大多數農民,這一點很重要。上麵提到的華西村等超富裕農村,就是自然村,他們的發展給我們樹立了榜樣。盡管從整體上來看那並不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必然模式,但要把中國農村全部建設成他們的程度,哪怕是部分程度,也是萬分艱巨的曆史任務。過去那種建設農村的“擺放方式”確實到了要徹底改變的時候了。尤其是文化建設,不同於經濟、社會其他方麵的建設,它是針對人的,是針對“個體的人”的,文化是精神層麵的事情,必須要直接麵對每一位農民兄弟,必須深入到自然村。通常說“三下鄉”,其中文化工作下鄉,必須下到自然村。可以說,過去籠統提“三下鄉”是不對的。當然,都到鄉鎮搞“三下鄉”,本地農民也可以受益,但那個意思不一樣。要做到“文化進村”,就要從傳播視覺文化、閱讀文化、影視文化,開發文化產業手工製作部分入手。

3.注意研究當代農民對文化需求的規律和特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農村,受到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浪潮的衝擊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推動,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雖然農村還遠沒有擺脫貧困和落後,但由於信息和交通的發達,以及整體教育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以“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弟(家屬)”為代表的巨大的新型農民群體已經成為現在農村公民組成的主體,他們進過城(而且往往是大城市),見過“世麵”,有新體驗,有新生活追求,有新的文化需求。現當代的農民,也已經不是傳統印象中的樣子。油畫《父親》和攝影《大眼睛》的農民形象畢竟不是中國現代農民的整體麵貌。因此,我們現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其對象應該有所探討。同時,對留守的農民,也要有所分析。因此,過去我們常常在文化政策文件行文中提到的“喜聞樂見”一詞,真的應該予以重新審視。農民喜聞樂見還是應該的,但關鍵是什麼是真正的喜聞樂見?

在這裏,不妨讓我們看一段對農民喜愛的文化樣式的實際調查:“愛看民族民間文藝節目。在文化部門組織的“三下鄉”活動中,文藝演出隊帶去一些司空見慣的歌舞、相聲、小品節目,觀眾寥寥無幾,而村(街)裏在節慶日組織的民俗活動,如:台閣行舟、漁翁戲蚌、打花鑼打花鼓、白菜擔、魚缸、瞎子觀燈、海族舞等民間舞蹈,卻觀者如潮。愛看“三貼近”的影視、文學作品。電影院裏若放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常常爆滿;若放古裝戲曲片或外國魔幻片,場內就隻剩下前幾排觀眾,冷冷清清。電視若是反映農民疾苦的連續劇,就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每集必看。新華書店出售的《故事會》、《民間文學》等民間文學類雜誌通俗易懂,很受農民歡迎。書籍也是這樣,“長篇大論”的不屑一顧,倒是那些短小精悍、雅俗共賞的“小書”,成為農民購書的首選。喜歡參加民間節日的傳統文化活動。自娛自樂,是農民文化休閑的主要表現形式。他們不但欣賞民俗文藝節目,而且樂於參與。每逢春節、元宵踩街活動:舞龍舞獅、錢棍、大頭娃娃、獅子滾繡球,還有八月中秋的燒瓦塔、盤詩、點塔燈、放孔明燈,都是農民自籌資金,自發開展的傳統民俗活動。通過活動,既能聯絡村與村之間的感情,活躍節日氣氛,又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繼承與創新。希望建立省、市、縣、鎮級一條龍文化網,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鞏固農村文化陣地。應改變不少地方設置的政出多門、文化幹部不能專職專用的現象,建立“綜合文化站”,以文化為主線,扭轉那種開展活動隻依托於“散兵遊勇”、無法進入固定的文化陣地活動的被動局麵,促使農村文化活動健康有序發展。希望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新農村的農民欲適應新時代的潮流,就得不斷“充電”。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的創作方法,音樂的作曲、指揮,舞蹈、戲曲的編導,攝影、美術、書法、曲藝的創作技巧,文藝骨幹的表演技能等等,都需進一步提高。農民渴望得到文學、藝術、科學等多方麵的綜合指導。希望上級文化部門綜合協調,加大政府文化經費投入力度,扶持農村開展各項文化活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整合利用和保護。”(林萌福建省福清市文化館)